袁朝慶
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在這一主要矛盾中,我國幾十年來經濟二元結構所帶來的工農失衡和城鄉失衡問題尤為突出,為此,十九大做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部署。對于安康來說,由于農業基礎薄弱,人均耕地少,產業化程度低,隨著城鎮化和工業化速度的加快,“農村空心化”、“農業邊緣化”和“農民老齡化”日益凸顯,這不僅是我市經濟發展的短板,也成為我市農村脫貧的“桎梏”,因此,近幾年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視城鄉統籌發展,在元月9日的市委四屆五次會議上,再次作出了激活農業農村活力,發展現代化農業的戰略性部署。
如何激活農業農村的活力,我市的農戶和農業企業也在不斷探索,有的以“合作社+農戶”為組織形式,有的以農業園區為組織形式,然而,試圖恢復以生產為中心的自給自足傳統農業已不可能了,因為,多年來農村土地撂荒,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大多已經損毀,農村優質勞動力大量向城市轉移,農業比較效益差,發展傳統農業的基礎已不復存在;而那種以利潤為中心,以農業園區為組織形式的產業化農業也不適應新形勢發展的要求,一是我市耕地面積少,無法形成規模效益;二是我市山地較多,耕地零碎,即使通過土地流轉能形成一定規模也無法實現機械化耕作,勞動生產率低;三是以利潤為中心的產業化農業生產的農產品品質不高,在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弱,以玉米為例,2016年前我國玉米一直是生產量、消費量、進口量“三量”齊增,而且庫存量與消費量占比高達50.93%,遠遠高于聯合國糧農組織17-18%的現狀,我市如沿用外省的園區模式競爭力更差。我認為要在安康實現鄉村振興,應該大力發展以農業為基礎,以旅游為驅動,以文化為靈魂的鄉村旅游業,具體來說 就是以特色小鎮和田園綜合體為載體,發揮其“接二連三”的作用,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同時為解決鄉村旅游發展中融資難、協調難、管理體制理順難三大難題,應引入PPP模式,增強社會資本投資信心,把我市廣大農村建成一個個宜居、宜游、宜業的新農村、新社區。
一、我市發展鄉村旅游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1、發展鄉村旅游是我市實施產業扶貧拔窮根的需要。安康是秦巴山區集中連片貧困區,近幾年,市委市政府把脫貧攻堅作為安康社會經濟發展的抓手,通過貧困戶的精準識別和教育扶貧、醫療扶貧、搬遷扶貧等政策兜底使大批貧困戶從深度貧困中解脫出來,然而要真正實現發家致富,最終還得靠發展產業,安康地處秦巴山區腹地,山大溝深耕地少,資源豐富生態好,是國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和國家功能區劃分的生態保護區,發展產業既不能像東北、山東等地搞規模農業,也不能像東南沿海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工業化老路,當然也不能守著青山綠水受窮。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首屆世界旅游發展大會上指出,旅游業不僅是中國培育發展新動能的生力軍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大舞臺,也是實現扶貧脫貧的重要支柱和建設美麗中國的助推器。因此,對于安康來說,鄉村旅游是切入點,因為鄉村旅游與農業融合度高,可用通過景區景點把貧困村帶動起來,通過企業化運作把老百姓組織起來,通過機制創新把農戶與旅游投資者的利益聯結起來,通過農村合作組織把貧困戶帶動起來,通過文化和服務下鄉,把鄉村文明創建起來,同時也可促使外出打工人員回鄉創業和就近就業,江西的吉安縣、河北的淶水縣、內蒙古的赤峰市等地以鄉村旅游開發推進精準扶貧,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2、發展鄉村旅游是我市解決“三農”問題的必然要求。
2000年,隨著我國加入WTO,農業產業化程度顯著提高,我市由于人均耕地少,農業基礎薄弱,農業勞動生產率十分低下,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國民人均生存成本大幅度提升,傳統自給自足的農業迅速崩潰,農村有文化的人才和青壯年勞動力紛紛流向城市,從而出現農村人才流失,土地荒蕪,道德沉淪等現象,“農村空心化”、“農業邊緣化”和“農民老齡化”成為“新三農”問題,“新三農”問題一是由中國社會二元結構下生產力要素由農村向城市單向流動形成的;二是由工業化城鎮化的內在原因導致;三是由我市農業競爭力弱所造成的。黨的十九大把鄉村振興作為戰略安排,必須破解“新三農”難題,要破解這一難題,關鍵是要創新業態,用以文化為依托的新農村經濟替代以資源為依托的傳統農村經濟,實現農業的跨越發展,而鄉村旅游應該是最佳選擇。因為通過發展鄉村旅游,可以將農村的資源資本化,以吸引工商資本下鄉,鄉村旅游作還可吸引人才下鄉,而且鄉村旅游是以文化為靈魂,能促進文化下鄉,進而帶動醫療、養老、交通等公共服務資源下鄉,實現城鄉公共服務的均衡化,經濟的發展和公共服務下鄉可以遏制過快的城鎮化,使得城鎮化與工業化相匹配,防止農民大規模轉移為城鎮貧民,預防城市病的發生,因此,發展鄉村旅游業是統籌城鄉,實現經濟均衡發展的最有力抓手。
3、發展鄉村旅游是實施農業轉型升級的內在要求。近些年,我國農業由于產業化程度的提高而取得長足發展,幾乎所有農產品產量都大幅度增長,然而由于生產方式和生產組織方式落后,大量的化肥、農藥、除草劑的使用造成農業資源環境承載力已接近極限,農產品品質結構不合理,低檔大宗產品供過于求,優質農產品靠大量進口,由于生產成本居高不下,農業增產不增收長期存在,農產品在國際市場競爭力弱,就安康而言,農業尚處于自給自足農業的殘存期,農業兼業化是主要形態,如何實現農業的增效、轉型、升級,應從供給側出發,優化農產品結構,提高農產品的有效供給。安康是典型山區,土地零碎,發展傳統種植業投入大,收成少,以茶產業為例,浙江、安徽的產業采摘基本靠機器,而我市必須靠人工,生產的茶葉成本高,根本無法和外地茶葉競爭。但是,由于安康地形復雜,生物具有多樣性,而且土壤、空氣、水等均沒受到污染,土壤中微量元素豐富,可以發展一鄉一品,一村一業的種植業。這些優質農產品由于總量有限,無法變成大宗農產品,只能走精品路線,要將良好的生態和優質農產品打包出售,只能采取“餐桌+地塊”的模式,這就需要以鄉村旅游為平臺,既能使優質農產品形成小品牌,又可通過特色飲食強化旅游的特色,同時還能延伸農業的產業鏈和價值鏈,實現農業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升級的跨越。
二、發展鄉村旅游面臨的現實瓶頸
近些年,隨著旅游的市場需求逐步由觀光游轉為休閑游,我市鄉村旅游得到了一定發展,客觀上使部分農民通過旅游實現了脫貧致富。然而縱觀我市鄉村旅游,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面臨著許多發展的“瓶頸”,一是土地制度的制約,現有的土地制度是家庭聯產承包制,土地使用權分散在一家一戶,而無論是特色小鎮還是田園綜合體都需要一定規模的用地,需要統一規劃,單家獨戶的土地很難按照統一的旅游規劃來使用。現行土地使用權流轉,一方面成本高,另一方面很難整齊劃一的達成一致,因此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鄉村旅游的發展;二是資金缺乏,旅游業是投資大,回收期長,風險較高的產業,雖然國家在基礎設施上投入較大,但是民間資本進入仍很謹慎,加之旅游業缺乏不動產抵押,不太容易從銀行融到資金,這就導致了現在安康的鄉村旅游主要以農家樂為主要業態,規模小,服務功能弱,無法滿足旅客多層次的要求。三是缺乏文化創意,業態單一,現在企業開發旅游仍是按照傳統觀光游打造,靠門票收入,就連旅游娛樂項目都很少,而由農民搞的農家樂只有特色土菜和麻將,根本無法滿足旅客養生保健、體育健身,戶外探險拓展,室內讀書研學等多層次要求,客觀上也影響了鄉村旅游的自身發展。四是產業帶動差,無論是企業投資的觀光游還是農戶開的農家樂,因為缺乏文創和大的規劃,對當地農業和農戶經濟帶動作用比較小,屬于“小旅游”,無法將產業鏈進行延伸,因此形成不成大的市場,反過來制約了旅游業的進一步發展,五是管理體制存在缺陷,旅游的發展取決于旅游產業鏈的整體服務質量,而鄉村旅游,從道路交通到吃住,再到旅游紀念品等都無法統一管理,任何一個環節的劣質服務都會讓游客產生不良體驗,這種原始、分散、組織化程度低的鄉村旅游實際上是無法持續發展的。
三、我市鄉村旅游的產品定位
由于我市旅游的發展缺乏名山大川和知名歷史文化遺跡的支撐,也不是歷史文化名城,不適合作核心景區開發,也不適合投入大的文化項目拉動,加之,現有的鄉村旅游缺乏文化創意、規模小,產業帶動差,組織化程度低,無法適應旅游市場的變化而難以成長,但我們要靠旅游業最大限度的帶動農村和農業的發展,實現旅游的扶貧功能。因此,我市鄉村旅游的產品定位應為特色小鎮和田園綜合體,因為這兩者都是以文化創意為靈魂,以產業為核心,以旅游為驅動的開放、專業、高效的公共服務平臺,都與農業具較高的關聯度,農戶參與度高,是產業扶貧的最佳載體。
特色小鎮是為了解決城鎮化中出現的產業空心化和文化空心化問題,通過注入文化創意、“互聯網+”等現代元素,加速高端生產力要素向小城鎮聚集,使小城鎮成為宜居、宜業、宜游的新空間,其實質是新型城鎮化。基本模式是“文創+新興產業+小城鎮”,通過打造特色品牌和完整的產業鏈,以及旅游功能的發揮,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極大的增加工農業產品的附加值。
而田園綜合體則是為了解決農村空心化和農業邊緣化的問題,通過注入科技、資本、文化等元素,實現傳統農業向循環農業、創意農業、體驗農業等新型農業轉型,使鄉村成為優質農產品的生產地和休閑旅游的新社區,其實質是農業現代化,基本模式為“農業+文創+新農村”,通過生產、生活、生態功能的融合和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的建立,以增強農業的市場競爭力。
發展特色小鎮與田園綜合體是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完美結合。一方面,特色小鎮為農業現代化過程中轉移的農村勞動力提供了居住和就近就業的條件,同時為田園綜合體生產的農產品提供深加工,還為田園綜合體提供科技服務,也是田園綜合體的旅游集散地和游客服務中心。另一方面,田園綜合體可以為特色小鎮的產業鏈建設提供前端種植養殖業支撐,也為特色小鎮的旅游功能進行服務深化和市場細分,特別是提供農耕文明的心理體驗,二者形成鄉村旅游完整的鏈條,互為犄角。
四、引入PPP模式,做強鄉村旅游
如何在我市通過建設特色小鎮和田園綜合體實現鄉村旅游的升級換擋,我認為應當引入PPP模式,以激活鄉村旅游的市場要素,PPP模式是指政府和私人組織之間,為了提供某種公共物質和服務,以特許權協議為基礎,彼此形成一種伙伴式的合作關系。PPP的優勢在于通過簽署合同,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使政府與社會建立起“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全程合作”的共同體關系,使政府的財政負擔減輕、社會投資風險減少,而鄉村旅游正好符合PPP模式;首先,鄉村旅游項目具有公共產品的特征,根據《旅游法》規定,旅游項目的運營并不完全是市場化的,本身具有一定的公益屬性,從鄉村旅游來講,它同時擔負振興鄉村和脫貧攻堅的職能,因此適合PPP模式;其次,大型旅游項目的開發與運營,需要較大的投資和一定的專業運營管理經驗,就具體項目來講,既需要較為完善的道路、停車場、供電供水、環保、健康衛生、通訊等基礎設施,又需要游客服務中心、飯店、餐廳等服務設施,政府通過引入具有實力和專業經驗的社會資本開發運營,不僅可解決項目開發建設的資金問題,同時能提高旅游的服務水平,再次,旅游項目具有經營性,在運營過程中不會給政府增加財政負擔,而會給社會資本帶來經濟利益。
在鄉村旅游項目中引入PPP模式可激活旅游要素,一是可緩解融資難題,無論是特色小鎮,還是田園綜合體,都存在項目投資大,回收期長,融資渠道窄,投資風險大的特征,應用PPP模式,引入社會資本,一方面可緩解政府建設資金的不足,另一方面有政府財政的投入可增強社會資本投資旅游的信心;二是有利于理順政府與旅游投資企業的關系,旅游開發中核心資源屬于政府,企業在旅游開發中往往與政府目標不一致難以協調,而引入PPP模式的協調機制,由政府和企業共同規劃,充分協調,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合作伙伴關系,可以減少磨合的阻力。三是有利于處理好企業與農戶的關系,旅游開發往往會對周邊農戶的生產生活帶來一定程度的影響,通過PPP模式可由政府充分協調好企業與農戶的利益關系,并使農戶能充分受益;四是有利于發揮旅游項目開發企業的專業優勢,鄉村旅游項目能否開發成功,關鍵取決于運營效益,而廣大農戶并不具備旅游業的管理和運營能力,而引入PPP模式可將企業的專業優勢發揮出來,把鄉村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五是PPP模式的引入可以成為旅游主管部門的抓手,過去的旅游開發,投資企業較少考慮環保生態的保護,具有工業化的特征,而農戶的農家樂等分散粗放無法管理,通過引入PPP模式,旅游主管部門可參與規劃,同時將旅游服務業納入標準化管理。
如何使PPP模式在鄉村旅游中發揮作用,我認為要解決以下幾個問題:一要對農戶的土地、林地進行確權,并通過評估予以資本化,可用于投資鄉村旅游,以替代過去的土地和林地流轉制度;二要將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建立新型的農民經濟合作組織,以形成現代農業和旅游業投資主體;三要將過去財政的農業項目資金資本化,以支持鄉村旅游發展,由旅游企業使用,產生的投資效益由貧困戶和參股農戶分享,而不是沉淀為農業企業的私有財產;四要發展農村金融、保險,為鄉村旅游的發展拓寬融資渠道和分散經營風險?傊琍PP模式的引入,可使鄉村旅游業成為文化引領、農旅結合、政企合作、廣大農戶參與的新型產業,走上農業和旅游業升級、一二三產業融合、城鄉協調發展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