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在農村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近年來,作為貧困人口超過10萬人的深度貧困縣區的漢濱區,堅持黨建引領,激活建強基層農村黨支部這個“紅色堡壘”,突出抓好產業脫貧這個“關鍵一招”,構建起黨組織帶動、支部引領、黨員示范、政策幫扶、 群眾參與的“五位一體”新模式,讓基層黨支部、廣大黨員帶動社會企業、養殖大戶全員參戰脫貧攻堅,聚力攻克深度貧困。
決勝脫貧攻堅,關鍵是提升脫貧質量。質量從哪里來?從產業發展中來,從長效機制中來,從市場化發展中來。漢濱區扭住“三變”改革,不斷激活農村發展力、農業生產力,用新型農村合作經濟拓寬增收路子,推動全區脫貧攻堅向深度和廣度發展。在這一過程中,村黨支部作用發揮至關重要。為此,全區圍繞“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貧困戶變股東”及“政府投錢建項目、貧困群眾得實惠”發展思路,創新“黨支部+X+貧困戶”精準指導、精準幫扶、精準脫貧模式,推動龍頭企業、村集體經濟、專業合作社、種養大戶與貧困戶產業聯盟,將2.76萬戶貧困群眾融入到特色產業鏈中,使黨組織帶動與脫貧攻堅深度融合、相互促進。
在此基礎上,探索以“支部+合作社+產業”、“支部+基地+貧困戶”等扶貧模式,采取股份聯營、合作建園等方式,發展產業扶貧、勞務技能扶貧、公司勞務扶貧、土地流轉扶貧、林下產業扶貧,盤活村集體沉睡的土地、林朳、荒山等資源,帶動村辦企業、集體房產、水利設施等發揮效益。創新“1+1”幫帶模式,引領貧困戶增收致富,即“一個總支帶動一個小組,一個黨員帶動一個貧困戶”,通過黨支部牽線搭橋,引進企業流轉土地,使分散的土地資源發揮出更大價值。目前,全區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1223個,現代農業園區185個,農業企業36家,家庭農場130個,帶動10萬多名群眾就業創業,受益貧困戶2.3萬戶5.4萬人,實現了產業對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貧困戶的全覆蓋。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近年來,針對農村承包地撂荒和農宅閑置的實際,全區強力推動村黨支部探索實踐農村土地及農宅“三權分置”改革,嚴格按照“依法確權、充分賦權、創新活權”三步驟,通過土地承包經營權、農宅使用權等入股經營主體,推動土地等資源由分散走向集約,生產經營由戶單打獨斗轉為規模發展,力促新型經營主體不斷發展壯大,帶動農民獲得穩固土地流轉收益,并賺取高額務工薪資和二次分紅。全區先后出臺了《“黨支部+三變改革+集體經濟+貧困戶”精準扶貧實施意見》,制定“區級統籌、鎮辦實施、產權村有、企業(園區)使用、股權收益固定、貧困戶分紅受益”機制,深化“支部+X+貧困戶”方式,395個農村黨支部將村集體未分配到戶的荒山、庫塘及村辦企業等資源重新明晰產權,折股量化投入新型經營主體,實現了集體資產從無到有,從負債到賬上有余額的轉變。目前,漢濱區打造了一批如牛蹄、晏壩等鎮的茶葉專業村,葉坪、中原等鎮的魔芋專業村,茨溝、瀛湖等鎮的核桃專業村,壩河、早陽等鎮的烤煙專業村,4.1萬貧困戶戶均獲取土地增值收益一項1500余元,呈現出村村支撐有產業、戶戶增收有渠道的產業發展格局。
在推進脫貧攻堅工作中,漢濱實施“雙樹雙帶”工程,即先富黨員帶頭扶貧樹榜樣、貧困黨員帶頭脫貧樹信心,積極鼓勵黨員示范戶和產業帶頭人領辦專業合作社,帶動群眾共同增收。培育創業致富帶頭人與貧困村黨組織帶頭人有機結合,以村黨支部為單元,組織動員農民群眾把土地、林朳、勞務、資金等折股量化,參股入股村上擇優選育的經營主體,促使農民股東多元變身。目前,各村落實了3至5名黨員根據自身專長,組建核桃、茶葉、魔芋、蔬菜、油茶、生豬、蠶桑等產業黨小組,主動融入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家庭農場,定期督促經營主體公布生產經營、市場發展、財務管理情況,協調處理農民股東在產業鏈上的土地糾紛、勞務結算、股份收益問題,搭建起村集體、農民與經營主體三者之間互通互聯互信互惠的橋梁。晏壩鎮金龍村黨支部聯系外出黨員魏澤峰回鄉創業,把群眾撂荒多年的土地以經營權入股方式集中起來,成立了金龍茶葉農民專業合作社,與56戶貧困戶簽訂《入股分紅協議》,頒發股金證,每年給貧困戶分紅。2017年初,流水中心社區作為全省試點扶持壯大一批村集體經濟,在省市財政注入200萬元專款啟動資金,經流水中心社區“三委”研究,將資金投資到有實力的陜文投安文旅公司、安康承英農業種植有限公司、流水餐飲合作社等企業,帶動貧困戶發展旅游業、農家樂、漁業等產業。
攻堅拔寨,資金是關鍵。為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作用,漢濱區制定了《新型經營主體帶動貧困戶產業發展資金使用辦法》和《“三變”改革資金使用管理辦法》等,明確村支部把財政切塊、蘇陜協作、扶貧貸款、社會扶持等資金統一整合為村集體股權,自建村集體企業或協議投入各類發展良好的經營主體,變過去財政扶持經營主體資金無償投入為有償使用,撬動各類項目資金,讓“死錢”變“活錢”。全區先后撥付引導資金11343萬元,指導貧困村成立扶貧互助資金協會224個,吸納會員14000余名,有效破解了貧困戶產業發展融資難題。
整合產業資金扶到“關鍵處”。全區整合涉農項目資金4.9億元,以“撥改投”方式,由村支部牽頭,投入當地發展實力較好的經營主體,依照契約建立股權合作關系,落實分紅效益。將4900萬元蘇陜協作扶貧資金以合同入股方式投向28個項目經營主體,輻射帶動65個貧困重點村發展特色產業,落實小額信貸扶貧和政府增信貸款風險補償金7400萬元,累計為1.45萬貧困戶發放小額貸款6.62億元,撬動信貸激發“內動力”。同時進一步用好社會資本,圍繞“富硒”“綠色”兩大農產品競爭力元素,吸引城鄉資本逐夢新農村。目前全區累計吸引各類基金公司、返鄉創業人士投融資80余億元,在村支部引領下參與產業園區建設,增強了村集體發展活力。
精神物質雙富裕,才能徹底拔掉“窮根子”。全區積極開展“黨旗引領新民風”活動,創新提出了黨員先鋒、勵志成才、創新創業、勤勞致富、孝老愛親等“八星評選”上榜活動,以群眾身邊事教育身邊人,更好地引領新風尚,傳遞真善美,激發新動力。同時,不斷深化“誠、孝、儉、勤、和”新民風建設,提振貧困群眾脫貧精氣神。充分發揮“一約四會”和“五老”作用,定期開展道德評議,倡導紅白喜事簡辦新辦,為貧困群眾減去了人情負擔,將有限資金運用到興產業、學技能、促健康上來。給錢給物,不如建個好支部,這是漢濱區貧困群眾親身印證的經驗。貧困村面貌發生巨大改變,貧困戶搭上了脫貧致富“快車”,這得益于漢濱區推廣“五位一體”黨建引領抱團發展模式,提升黨建扶貧成效,讓基層黨組織引領龍頭村實現農業強、環境美、群眾富。(作者系漢濱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 郭正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