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春健
當年孔子弟子在編纂《論語》時,將夫子所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放在第一句,表明孔子本人對讀書學習的高度重視。讀書學習,是人們獲得知識與經驗的重要途徑,古今中外,莫不如此。隨著國人物質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人們對于精神生活的追求亦日益強烈。今日倡言“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品讀經典,提升素養,本身即為其重要內容之一。
這里所說的“經典”,既包括大量現代美文,也包括無數古代經典。對于現代經典來說,似乎只有根據自己興趣選擇讀哪些的問題;而對于古代經典而言,卻還曾經有個該不該讀的問題。
這要從近代中國說起。近代中國遭受西方入侵,有過一段悲慘屈辱的歷史。而且不唯在經濟、軍事上落后,在文化、制度上也曾一度失去了自信。用晚清重臣李鴻章的話說,中國在當時經歷了“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在這一歷史背景下,諸多思想家、革命家探尋救國救民的道路,才有了后來的“五四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的一個基本立場便是堅決地“反傳統”,轉而向西方文化學習,《四書》《五經》等傳統經典遭受廢棄。這一重大轉變,在當時是合乎歷史潮流的。不過迄今一百余年的歷史表明,中國向外來文化學習并沒有錯,但對于自己傳統之批判排斥似有過于武斷之嫌,也正因此導致了一些方方面面的社會問題。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使我們對于自家傳統需要重新審視,對于傳統經典也須禮敬尊重,這也才有了今日社會對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和提倡。
之所以說需要以禮敬的態度對待我們的傳統經典,是因為這些經典在中國古典社會曾經發揮過重要而持久的作用,中華文明之綿延不絕就證明了這一點。清人曾言:“研理于經,可以正天下之是非;征事于史,可以明古今之成敗。”指出的也正是古典經史之學對于國家與社會的重要作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當今社會各項事業發展的“根”,確乎需要高度重視。
那么,處于現代社會的我們,究竟該讀哪些古代經典著作?這首先需要了解古代經典的基本分類。中國古籍按照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每一部類的內容也有區別。經部所收之書,是用來作為治國安邦指導性綱領的書,比如《四書》、《五經》等;史部所收之書,是記述、評說中國歷史發展的書,比如《史記》、《漢書》、《資治通鑒》等;子部所收之書,是中國古代一些思想家的著作,比如《老子》、《莊子》、《荀子》、《韓非子》等;集部所收之書,則包含詩詞歌賦等諸多文學作品,比如《楚辭》、《文選》、《文心雕龍》、《東坡詞》等。
在古人觀念中,“經、史、子、集”的排列順序,包含著重要性由大到小的意味。他們認為經史之學最重要,詩詞歌賦則屬于“小道”,F代社會當然不必還固守這樣一種觀念,比如今日大力弘揚的中國古典詩詞,便對整個社會書香風氣的形成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讀哪些不讀哪些,個人興趣極為重要。不過需要明白,古代最為重視的經史之書,并非完全是“封建糟粕”,并非對于現代社會全然無益,里面包含的諸多修己治人的大道,對于現代中國依然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另一個問題是,面對浩繁的古代經典,到底該怎樣入手去習學?這里面既有立場問題,又有方法問題。所謂立場問題,就是指要本著一種尊重的態度,站在一個公允的立場上去研讀這些古代經典,不可將其簡單化。比如《詩經》,在現代人的觀念中,多數認為只是一部文學典籍,但在古典社會,《詩經》卻是“六經之首”。“十五國風”的前兩部分《周南》、《召南》,曾經發揮過“正始之道,王化之基”的重要作用。中國古代的歷史就是這樣演變發展過來的,那么我們即使在今天研讀《詩經》,也應當站在歷史的角度,試圖去理解古人到底怎樣看待《詩經》,真正的《詩經》到底是一種怎樣的面目。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透過《詩經》反觀逝去的古典社會,也才可以從這一歷史過程中吸取經驗教訓,以為今日及未來的中國社會提供營養。而倘若純粹從“文學”角度理解《詩經》,將《詩經》與唐詩、宋詞視為并無差別,雖然依然可以得到性情上的陶冶和文詞上的教益,但從理解中國文化的高度來說,則有失片面。
所謂方法問題,有的是側重于技術層面說的,比如我們研讀古代經典要講究版本,要讀知名出版社出版的、知名專家整理的作品,這樣書籍質量上才可以得到一定保證。比如著名的古籍出版社中華書局出版過一套《中華經典藏書》,邀請全國一批名家學者,擇取歷史上代表性典籍,作一通俗性整理工作,有簡明注釋甚至有現代漢語翻譯,內容涵蓋經史子集,計數十冊,是上乘的國學普及類讀物。有的則是側重于讀書習慣層面說的,比如研讀古典經典,不可囫圇吞棗、不求甚解,而應當字斟句酌、反復玩味,最好是能夠將其中一些經典語錄內化到自己心靈深處,將知識與修為融為一體,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得到古代經典智慧的滋養。譬如我們讀《論語》,如果能真正體悟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子路篇》)的道理并切實踐行,哪怕僅僅一條,亦可以使你受益終生。再如我們讀《老子》,若是切實領悟到“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第四十八章》)的精髓,僅此八字,亦可使我們的人生境界得到極大提升!
《中庸》有句云:“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段話告訴我們的是讀書治學的分階和方法。中國古代經典是祖先留給我們的智慧源泉,我們需要本著禮敬傳統、尊重傳統的態度,走近古人,感受智慧,涵泳經典,進德修業。唯其如此,方可“問渠清如許”;唯其如此,方可“源頭活水來”。
(作者系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