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紅丹
“三農”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將這一原則進一步明確為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方針,解決好“三農”問題的方略更加清晰,在各項工作中的地位更加突顯。寧陜縣地處秦嶺腹地,是典型的山區縣、林區縣,全縣農村人口占比85%以上,發展不足是基本縣情,對標同步夠格建成小康社會,最重的任務和短板在“三農”。做好“三農”工作,必須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好中省市決策部署,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緊密結合,與脫貧攻堅緊密結合,與寧陜的發展實際結合,走出一條寧陜特色的“三農”發展之路。
一、聚焦“三個轉變”,實現脫貧摘帽。做好脫貧攻堅工作,是實現鄉村振興,推動“三農”工作長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保障。寧陜縣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中辦定點扶貧縣,經過近幾年的持續攻堅,累計減貧2412戶8019人,今年計劃退出貧困村38個、脫貧人口4668名,貧困發生率下降至1.27%,實現整縣摘帽。隨著脫貧攻堅進入決勝時期,需要緊緊把握住脫貧工作的新變化、新形勢,著力實現“三個轉變”。一是工作考核從重過程向重成效考核轉變。緊盯“兩不愁三保障”標準,更加突出脫貧質量考核和成效導向,更加突出群眾對脫貧工作滿意率、搬遷實際入住率、退出精準率等指標,引導干部把心思和精力更多聚焦到干實事、求實效、出實績上來。二是工作重心由抓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向促進產業就業轉變。通過幾年的脫貧工作,農村生產生活基礎設施條件得到極大改善,但長效產業發展仍是脫貧薄弱環節,必須始終把發展產業作為根本,更注重產業發展配套建設,以市場化導向不斷壯大主導產業,夯實群眾穩定增收渠道。通過勞務輸出、社區工廠、公益性崗位安置等多重保障措施,實現每戶異地搬遷(貧困)群眾至少有1人就近穩定就業,就近安置群眾每戶有長短結合的穩定產業。三是工作部署由階段性攻堅向鄉村振興轉變。隨著安全住房的解決、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逐步完善,階段性攻堅任務基本完成,在繼續落實好鞏固脫貧成果舉措的基礎上,要加強統籌謀劃,理清整縣摘帽后,做好“三農”工作的戰略思路和工作措施,促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持續強化扶志扶智工作,實行對脫貧人口動態監測和后續幫扶,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二、健全“三大體系”,壯大生態產業。立足生態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綠色生態特色農業、綠色加工業,形成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一是健全主導產業體系。聚焦林果、藥菌、特色養殖、有機種植,大力實施農業產業振興“十百千”工程,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突出“龍頭企業+種植園區”示范帶動,重點實施城郊三產融合、皇冠農業田園綜合體、蒲河生態種植、旬河流域有機藥果和池河流域高效種養五大產業帶建設,壯大10個龍頭企業,建設100個農業園區,培育1000戶產業示范戶。鞏固提升林果產業,發展板栗15萬畝、核桃20萬畝,抓好豬苓、天麻等中藥材標準種植,加快“香菇小鎮”建設,推動食用菌產業提質增效,穩步擴大林麝、梅花鹿、中蜂等特色養殖規模,推進中國蜂業提質工程示范縣建設。二是健全產業加工體系。推進中藥材深加工,培育壯大夢陽藥業龍頭企業,做大做強中藥飲片,延伸中藥提取物,提高天麻、豬苓附加值;推進食用菌、魔芋深加工,推動秦南菌業轉型升級,促進艾班卓魔芋深加工投產,以龍頭企業和合作社為主體,發展綠色生態蔬菜產品加工;推進林果產業深加工,狠抓林業產業示范基地建設,扶持板栗、核桃、獼猴桃加工生產線,發展功能營養食品與休閑食品加工,延伸產業鏈條;推進畜禽綜合加工,發展生豬等肉制品加工,完善倉儲物流設施。三是健全產品營銷體系。培育壯大新型職業農民、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經營主體,在產業園區、專業合作社、搬遷安置點布局電子商務服務網點,建設商品物流配送中心,組織銷售80%以上的農產品。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鼓勵農業經營主體與農戶建立契約型、股權型利益聯結,把農民嵌入產業鏈、分享增值收益。健全覆蓋全程的農業標準體系,支持農業經營主體開展“生態原產地產品”及“三品一標”認證,打造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和省級名牌產品。
三、優化“三個環境”,建設美麗鄉村。深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治理,補齊農村人居環境短板,著力建設美麗宜居的生態環境、衛生整潔的人居環境、安定有序的社會環境。一是優化生態環境。堅持貫徹“兩山”理念,發展森林旅游、生態種養等綠色循環產業,在產業、項目源頭把好生態環保關口。落實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按照“符合規劃要求、契合產業方向、落實環保措施”的要求,統籌開發區域,推動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推進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工程,完善生態保護修復制度,加強平河梁、天華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鞏固“中國天然氧吧”成果。二是優化人居環境。明確“八改四清四化”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標準,實施一批鎮村綠化、美化、亮化項目,加強農村垃圾分類和污水處理,建設一批農業廢棄物處理及資源化利用設施。實施農村糞污(水)及廁所建設工程,2022年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85%。開展農村庭院綜合整治,重點整治公共空間和庭院環境,消除私搭亂建、亂堆亂放,建設一批美麗宜居示范村。推行農村環境整治管護網格化監管機制,構建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監管長效機制。三是優化社會環境。加強農村群眾性自治組織建設,發揮自治章程、村規民約作用,推動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加大普法宣傳力度,堅持創建“法治示范鎮”“民主法治示范村”,引導農民群眾自覺守法、學法用法、依法維權。推進新民風建設,弘揚奮斗精神,引導樹立孝老愛親、重義守信、勤儉持家的風尚。推進移風易俗,強化道德教化作用,堅決抵制相互攀比、厚葬薄養等陋習,形成良好社會風尚。
四、強化“三個保障”,確保工作成效。一是強化投入保障。按照多渠道、可持續的原則,堅持財政投入優先保障,加大涉農資金整合力度,激發社會投資活力,形成多元投入格局。將公共財政資金更大力度向“三農”傾斜,扶持主導產業和優勢產業。堅持土地收益“取之于地、用之于農”。開發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貸產品,推進金融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試點。二是強化機制保障。堅持深化農村改革,鞏固和完善基本經營制度,落實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政策,全面推行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探索完善承包權有償退出和經營權抵押擔保機制。加快推進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權確權工作,建立宅基地有償使用和有償退出機制。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做好農村集體資產核資、資產評估、明確集體經濟組織成員、集體資產股份量化等工作,引導集體經濟通過經營、入股等方式參與特色優勢產業。三是強化組織保障。建立縣、鎮、村三級抓鄉村振興的領導責任制,明確黨政“一把手”為第一責任人,完善組織領導和工作推進體系。重視“三農”干部隊伍建設,完善培育、配備、管理、使用機制,借助定點扶貧、蘇陜合作機遇,加強“三農”干部培訓,提升“三農”隊伍素質能力。
(作者系寧陜縣人民政府縣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