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譚波才
自2018年2月起,筆者由原市文化文物廣電局下派旬陽縣金寨鎮寨河社區駐村扶貧,并擔任第一書記。一年多來,與鎮村干部一道,圍繞“577”標準,強設施、興產業、攻“兩房”、推“三變”、搞整改、補短板,打脫貧攻堅“百日決戰”,用腳步丈量民情,用行動擔當責任。沒有功勞只有風塵,沒有經驗只有感受。
不抱怨,苦修行
日本著名企業家稻盛和夫曾說:“工作是一種修行”。如果用在脫貧攻堅上,也許是最恰當不過了。回想自己二十一年工作經歷,三下基層,累計在鎮村工作已是第七個年頭。環境、心境的落差,也使自己曾經糾結、彷徨、郁悶過……駐村期間,二胎意外、岳父去世、妻子病重、兒子成績下降,愧疚和自責時刻盤繞在心間。然而,與其“怒其不爭”,不如“奮力以搏”。經過短暫思考后,調整心態,丟掉妄想,凝神聚氣,篤實前行。面對堆積如山的表格,不再煩躁;面對鐵一般的紀律,不再抵觸;面對“軍法從事”的明查暗訪,不再畏懼;面對老百姓的各項訴求,不再猶豫;面對生活上的不便,不再苦惱。工作之余,學詩詞、讀通史、習書法、搞研究,只爭朝夕,樂此不疲。一年多來,配合安康學院完成了地方文化特質研究,撰寫理論文章7萬字;主動開展古蠶古絲研究,撰寫學術文章3萬字;會同安康市圖書館啟動金寨鎮新民風建設紀實文學編纂,目前撰寫時評文章2萬字。
順大勢,真扶貧
脫貧攻堅的核心是提高貧困群眾的自身動力,關鍵是發揮基層組織的主力軍作用。一年多來,筆者本著“站位不越位、代辦不包辦、幫忙不添亂”,因勢而謀,順勢而為,多獻“錦上添花”之策,多干“雪中送炭”之事,積極為社區和群眾辦實事辦好事,踐行真扶貧、扶真貧。在局機關、局直單位的大力支持下,迄今減貧250戶884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1.21%,人均可支配收入6852元,整村脫貧退出;共累計向社區直接投入資金27萬元,協助鎮村爭取資金200余萬元,實施村級主干路維修9公里,新建產業路4條4公里、彩票路2條1.5公里、果園蓄水池3個、人飲水窖1個,改建農村互助幸福院1個,捐贈市政路燈6盞、圖書1608冊(碼洋69900元)、醫療救助款13540元、高齡慰問金3500元、喪葬慰問金1000元、溫暖包20個、棉被34床、電暖器44臺、家具2套、糧油1300余公斤,特別是主持了金寨文化旅游電商綜合服務中心設計,爭取寨河社區博物館列入了陜西省文物局第二批社區博物館建設計劃,充分發揮了個人特長和主動性。
懂舍得,且珍惜
懂得舍得,才會使人生獲得更高境界;學會珍惜才會使自己更加幸福。離開單位你什么都不是,離開老百姓你什么都干不成。脫貧攻堅只有一次,能夠成為這項偉大事業的參與者、實踐者和見證者,是人生的一大幸事。一年多來,筆者始終堅持 “讓自已吃虧,讓老百姓得實惠”、“把困難留給自己,把方便讓給別人”,珍惜單位、珍惜工作、珍惜百姓、珍惜同事、珍惜家人。針對寨河社區烤煙規模不大、煙農積極性不高、考核任務難以完成的實際,個人率先出資1萬元,發動駐村干部采取“個人出資、股份合作”的方式,集中流轉土地50畝,新建烤煙示范基地1個,讓“貧因戶不擔風險,在流轉土地和務工中增加收入”。雖然自己投的1萬元最終血本無歸,但讓老百姓得到了實惠,先后累計雇工800余人次,使貧困戶增加收入10萬余元;面對本單位工作專業性強、業務量大、人員緊張的實際問題,利用休息時間,積極撰寫相關材料,處理棘手問題,補臺補位,分勞分憂,保持科室工作正常運轉;每天再晚再忙,都要給家里打電話,噓寒問暖,并通過手機視頻給兒子輔導作業,鼓勵他好好學習,照顧好家人。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在脫貧攻堅的荊棘路上,也許我們只是一顆“沙粒”,激不起歷史的“浪花”,更多的是舍去和堅守,甚至會遭白眼、受委屈、挨處分,但只要問心無愧,哪怕只有“云”和“月”相伴,也無怨無悔、在所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