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正鋒
近年來,有的地方出現了“空心村”現象,一些鄉村日漸凋敝。部分農村雖然引進或培育了一些農村企業或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但大部分村級集體經濟仍處于“各自為陣”“小打小鬧”階段,承接主體剛剛起步,經濟實力較弱,如何破殼讓村集體經濟“清零”?如何發揮農村黨組織功能作用,大力促進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是我們必須認真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作為秦巴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核心區域、國家扶貧重點縣區,漢濱區是全省唯一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超過10萬人的縣區。轄區內立地條件差,生態環境脆弱,土地分布零碎,農村產業結構單一,“空殼村”現象十分突出。面對貧困量大面廣、貧困程度深、脫貧難度大的實際,我們深入貫徹落實《中國共產黨農村基層組織工作條例》提出的“黨的農村基層組織應當因地制宜推動發展壯大集體經濟,領導和支持集體經濟組織管理集體資產,協調利益關系,組織生產服務和集體資源合理開發,確保集體資產保值增值,確保農民受益”的精神實質,切實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推進脫貧攻堅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舉措,圍繞“黨建強、鄉村興、群眾富”目標,通過建強村黨支部這個戰斗堡壘做實村集體經濟、引領產業發展,從根本上解決基層組織軟弱渙散、產業發展動力不強、村級集體經濟有名無實、扶貧資金使用管理風險大等突出問題,探索出一條“建強支部促發展、發展產業助黨建”融合發展的新路子。
一、大抓支部,建強引領發展的“紅色堡壘”。辦好農村的事,關鍵在黨、關鍵在人,關鍵在黨組織和帶頭人。為此,我們通過強化村級隊伍建設、加大資金注入,發揮村黨支部在產業發展中的核心引領作用。一是選優配強村兩委班子,破解“隊伍軟”問題。扎實開展村“兩委”換屆“回頭看”和軟弱渙散村黨組織整頓,全面推行村黨組織書記、村委會主任“一肩挑”,整建后進黨支部41個,落實書記、主任“一肩挑”機制,調整“兩委”班子成員35名,將能力不足、精神懈怠的干部調整出村兩委班子,大力實施“一村一大學生村官”培養工程,全區選配大學生文書助理299人,通過把一批政治素質好、“雙帶”能力強、群眾口碑好的優秀農村致富帶頭人選拔到村干部崗位,強化村黨組織在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中的領導核心地位,由村黨支部書記通過法定程序兼任村集體經濟組織、合作經濟組織負責人。二是管好用好駐村工作隊員,破解“力量弱”問題。把作風過硬、表現突出、有吃苦奉獻精神的年輕后備干部選派為駐村工作隊員,把懂農村經濟、熟悉農村工作、具有基層經驗、善做群眾工作的科級干部選派為扶貧工作隊隊長,全區遴選扶貧工作隊員 725 名,選派第一書記245 名,選派231名科技特派員指導產業發展。三是建立健全激勵機制,破解“精力散”問題。逐年追加村級運轉經費,持續提升辦公經費、村級干部報酬和離任村干部補貼標準,從2019年4月1日起,為村干部每人每月發放生活補貼600元。同時,制定《漢濱區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考核辦法》,將村集體經濟發展情況作為鎮辦黨建考核內容,突出結果運用,引導村干部聚焦聚力發展村集體經濟。
二、探索創新,激活增收致富的“動力引擎”。為解決貧困戶持續增收,實現村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該區推行“1+1”幫帶模式(即一個黨員帶動一個農戶)發展產業,通過黨支部牽線搭橋,引導新型經營主體通過土地流轉、吸納就業等方式與農戶形成穩定產業帶動和利益聯結關系,把貧困戶嵌在產業鏈上。推行“雙樹雙帶”模式,即先富黨員帶頭扶貧樹榜樣、貧困黨員帶頭脫貧樹信心,積極鼓勵黨員示范戶和產業帶頭人領辦專業合作社,黨員根據自身專長,組建核桃、茶葉、魔芋、蔬菜、油茶、生豬、蠶桑等產業黨小組,主動融入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家庭農場,定期督促經營主體公布生產經營、市場發展、財務管理情況,協調處理農民股東在產業鏈上的土地糾紛、勞務結算、股份收益問題,搭建起村集體、農民與經營主體三者之間互通互聯互信互惠的橋梁。推行農村人才“回引”機制。通過政策鼓勵、鄉情感召等措施,“回引”一批思路活、資源廣的外出務工致富能人組建龍頭企業、村集體經濟、專業合作社、種養大戶,將2.76萬戶貧困群眾融入到特色產業鏈中,使黨組織帶動與脫貧攻堅深度融合、相互促進。目前,全區建設現代農業園區185個,培育中省市級龍頭企業46家,專業合作社1717家,家庭農場147家,實現了貧困村新型經營主體全覆蓋,帶動5.4萬貧困人口依靠產業人均增收1530元。
三、整合資金,催生集體經濟的“內生動力”。以農村集體資產、資源、資金等要素有效利用為紐帶,創新資金注入模式,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增強村級集體經濟自身“造血”功能,激活群眾發展內生動力。一是持續強化村級集體資金注入。按照“區級統籌、鎮辦實施、產權村有、企業(園區)使用、股權收益固定、貧困戶分紅受益”原則,明確村級黨支部把涉農資金、蘇陜協作、社會扶持等資金統一整合為村集體股權,投入各類發展良好的經營主體,變過去財政扶持經營主體資金無償投入為有償使用,撬動各類投入脫貧攻堅的項目資金,讓“死錢”變“活錢”,實現“錢生錢”。二是引入民間資本。在不改變集體經濟實際掌控的前提下,允許和鼓勵民間資本、專業技術人才以資金和技術入股村集體經濟,形成完善的股份制運營體系,進一步深化民主制度,強化資產管理,建立起與市場經濟規律相適應、管理有序、運作規范的村級集體經濟管理體制,充分調動廣大村民和股東發展集體經濟的積極性。三是為每個貧困村建立扶貧互助協會,向每個協會注入不少于50萬元財政資金,實現貧困村互助資金全覆蓋,互助協會通過向有發展意愿和資金需求的會員提供借款支持,解決群眾發展產業借款難的問題,夯實群眾發展產業基礎,實現互助協會滾動發展,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四是加大幫扶力度。扎實推行“百企幫百村”活動,鼓勵社會企業自愿結對,開展項目合作、產品配套、資產出租、農副產品配送、技術支持等,實現雙贏。五是撬動金融資金、民間資金投入村集體經濟發展項目和農村產業開發,鼓勵和引導村集體主導的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主的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采取“村黨支部+經營主體+貧困戶”的方式運行,形成村主導、合作社經營、村集體和群眾共同收益的工作格局。
四、多措并舉,開辟集體經濟的“多元路徑”。窮則思變。全區堅持因地制宜,大膽探索多元化發展模式,通過利用扶貧資金、土地流轉、盤活集體資產資源、發展特色產業、能人領辦、入股龍頭企業和合作社等方式,探索“黨支部+X+合作社”模式。積極把黨支部建在新型農業產業鏈上,打造“黨支部+園區+合作社”等運行模式,形成上聯行業、下聯農戶新格局,有力促進了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采取資源變動、項目拉動、金融撬動、班子帶動的“四動”方式,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資源變動,就是充分挖掘村集體所有的長期閑置的門店、倉庫、房屋以及小林場等集體資產資源潛力,以獨立經營、聯合經營、股份合作或租賃承包等形式,盤活資產,增加集體經濟收入。項目拉動,就是依托政府投資的異地置業、光伏產業、鄉村旅游、現代農業產業園等項目,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益。班子帶動,就是以“支書帶頭,支部帶領,黨員帶動”為引領,鼓勵村“兩委”班子成員帶頭創辦農民專業合作社、產業化龍頭企業,采取“支部+龍頭企業+基地”的方式,獲得集體收入。金融撬動,就是將扶貧資金以村級集體的名義注入農民專業合作社,采取折股量化的方式分紅,取得效益。同時,創新經營發展模式,搭建利益發展橋梁。通過自主經營模式、股份合作等模式,實施“撥改投、投轉股(債)、股分紅”,實行村集體資金所有權、企業資金使用權、群眾(貧困戶)分紅收益權“三權分置”。堅持折股量化到村、收益分紅到戶,通過資產入股,帶動貧困群眾增收,發展村集體經濟。
五、強化保障,建立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堅持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統籌現有資金資源,建立健全運行管理、考核激勵等機制,著力破解村級集體經濟長遠規劃不到位、抵御風險能力差等問題,確保讓村級集體經濟起好步、走得穩。一是建立完善發展村集體經濟工作考核機制,實行村主職干部“一票否決制”,切實增強村干部抓集體經濟發展的主動性。二是建立健全村黨組織與承接主體之間的股份合作運行和收益分配機制,規范法律合同約束,有效解決資金投入和收益分配有風險的問題。三是建立健全發展成果共享機制,在村級集體經濟達到一定積累后,明確可提取一定的比例用于農村公益事業,切實讓群眾真正分享到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帶來的實惠;通過“四議兩公開”“一事一議”的辦法,將村集體經濟作為集體經濟發展基金,投向有發展潛力的產業,實現集體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實現鄉村振興聚能蓄力。(作者系中共漢濱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