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阮芮 唐國勝
消費扶貧是社會各界通過消費來自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產品與服務,幫助貧困人口增收脫貧的一種扶貧方式,是社會力量參與脫貧攻堅的重要途徑。實施消費扶貧,有利于動員社會各界擴大貧困地區產品和服務消費,調動貧困人口依靠自身努力實現脫貧致富的積極性,促進貧困人口穩定脫貧和貧困地區產業持續發展。近年來,白河縣一直將產業發展作為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根本支撐,隨著農產品總量的不斷擴張,銷售難的問題一直制約著白河農業發展,怎樣通過消費扶貧這個載體,使農產品有得賣、賣得好,真正讓農產品變成群眾增收的聚寶盆,我們對此進行了調研。
一、農產品發展概況
近年來,白河縣緊緊圍繞優勢主導產業,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以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全面提升農村產業發展能力和水平,推動產業基地建設、農產品深加工、休閑觀光農業等多業態同步發展,形成了重點突出,特色鮮明的產業體系。全縣已建設木瓜種植基地14.2萬畝,其中連片栽植8.4萬畝,木瓜加工龍頭企業6家;茶園10萬畝,規模加工企業21家;核桃14.2萬畝,加工龍頭企業1家;魔芋2.4萬畝,加工龍頭企業1家;油用牡丹2萬畝,加工龍頭企業2家;年養殖生豬18萬頭、白山羊10萬只、肉牛1.5萬頭、禽類100萬羽,肉類總量10000噸、蛋類總量4300噸、蜂蜜7.5萬噸、漁業產量1400噸,肉食加工龍頭企業3家。培育認定了115個省市縣三級現代農業園區,其中省級現代農業園區4個,市級現代農業園區35個,縣級現代農業園區76個;培育市級以前產業化龍頭企業26家,其中省級5家、市級21家;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443家,其中市級以上示范合作社14家;培育認定家庭農場192家,其中市級以上示范家庭農場14家;培育各類農產品規模加工企業70余家。全縣共2.1萬戶農民加入各類新型農村經營主體,其中貧困戶8995戶。
隨著農產品生產總量的不斷擴張,產品營銷困境嚴重制約農業的發展,一些農產品“豐產不豐收”、“價廉仍賣難”的情況時有發生,農產品營銷問題日益突出。為深入貫徹消費扶貧號召,多渠道解決農產品賣難問題,白河縣成立產業辦,統籌推進產業發展工作,依托省市對口幫扶單位,建立“白河縣特色產品展銷中心”,持續開展農產品推介活動,據不完全統計,2019年通過消費扶貧渠道銷售農產品2000余萬元,帶動3000余名貧困群眾增收。
二、存在的問題
一是組織化發展程度低。目前,白河縣農業產業經營現狀仍處在千家萬戶分散的經營格局、隨意性的種植制度、不確定的品種、數量和質量,新型農村經營主體(現代農業園區、農民專業合作社)農產品的營銷主要靠法人建立起來的營銷網絡,農民發展農產品的積極性不高,有大多數農民不愿加入各類新型農村經營主體,小生產與大市場、大流通難以有效對接。如木瓜加工企業收購價低至0.6元每斤,還要求沒有蟲、個頭大且光滑,嚴格的產品要求和低廉的收購價格讓農民覺得非常不劃算,寧可讓木瓜腐爛在樹上,也不愿意去采摘;部分茶葉加工企業因考慮到市場銷售難,只采購春茶,夏秋茶不進行采摘,造成資源浪費;同時,由于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各類新型經營主體在需要大量用工時,大部分農民不愿意參與,用工難的現象普遍存在。
二是商品化營銷觀念差。長期受小農觀念影響,大多數生產者重生產、輕營銷的思想長期存在,不能積極主動與市場對接,不能科學分析研判市場形勢,仍處在盲目生產、隨意銷售。例如個別木瓜酒加工企業酒庫存量突破千噸,導致資金鏈斷裂,農產品營銷停滯、農產品生產者與購買者嚴重失去平衡的現象長期存在。再如個別農產品加工企業不能科學研判自己的市場,本應該能生產5噸茶葉的只生產了3噸,在春節前夕,面對大訂單只能到其他企業進行臨時拼湊產品,產品營銷觀念落后在短時間內難以改變。
三是市場化營銷人才少。目前,全縣雖培育認定了115個省市縣三級現代農業園區,26家市級產業化龍頭企業,443家農民專業合作社,192家家庭農場,但是能代表農業行業特點和產業利益的營銷主體產業鏈的較少。面對競爭激烈、千變萬化的市場環境,分散、弱小的農業產業難以克服自身弱點,全縣70余家農產品加工企業基本上沒有與外界中型農產品批發市場、集貿市場進行對接,營銷渠道體系尚未建立,不能有效解決產銷環節中存在的小生產與大市場之間的矛盾。同時,部分市場經營主體沒有與貧困戶建立良好的利益分配方式和聯結關系,益貧帶貧作用發揮還不明顯。
四是標準化產品上市難。由于新技術、新成果短時間內不能運用,與農產品市場標準化、規范化、專業化的現代化營銷體系要求還相差很遠,加之目前農村勞動力老齡化嚴重,接受新技術、新事物慢,生產靠老經驗、老辦法,不按要求進行規范化生產、標準化分級,致使所生產的農產品品種單一,名優產品比例較低,品質不高,精深加工不足。同時,大部分經營主體和農戶質量意識不強,高毒、高殘留農藥的使用和農產品中的農藥殘留及其他有害有毒物質難以做到有效監控,無法滿足日益強烈的高營養、無污染、保健化的上市要求。據統計,目前全縣已創建有機農產品認證9個、綠色農產品認證1個,無公害農產品認證47個,省級名牌產品2個、市級名牌產品3個,建立農產品質量追索體系的企業33家,木瓜、茶葉等系列產品已獲得中省市獎項80余項,但與規范化、現代化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
五是專業化銷售渠道窄。目前,農村現有信息工程基礎十分薄弱,農戶、企業和市場的溝通交流平臺尚未有效搭建,農民在生產規模、生產時節、銷售環節上判斷失誤,經濟效益大打折扣。農產品銷售渠道方式大多采用現貨交易,即買主現場看貨,實物交易,增加了物流負擔和農產品儲運損耗,限制了農產品交易的時間和地域范圍,使得交易效率下降。雖然現在全縣都在打造農產品電子商務,但是實現網上交易等方式在農村市場的普及程度還不高。同時,企業觀望和等待政府幫忙銷售的現象仍普遍存在,有的企業甚至把產品銷售不樂觀的責任都推到政府頭上,這種等靠政府銷售的矛盾短時內存在或者長期存在。
三、對策與建議
按照政府推進與企業主導相結合、營造消費環境與宣傳推介相結合、實體經濟與網絡經濟相結合的發展思路,采取政策推動、利益聯結、產銷結合等有效措施,大力推進消費扶貧,打破農戶、農產品加工企業和消費群體之間的“隔閡”,解決產銷脫節的問題,通過消費刺激生產,讓生產服務消費,從而促進產業扶貧成效全面提升。
(一)全面提高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目前,由于全縣農產品生產方式及生產的分散性和隨意性,決定了農產品營銷的艱巨性和復雜性。因此,要加大培育具有專業素養和善于經營管理的經紀人,鼓勵在堅持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下,加大產業化龍頭企業、現代農業園區、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家庭農場等各類新型農村經營主體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勵各類新型經營主體與農民形成利益共同體,明確利益分配方式,不斷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持續加大專業技能培訓,提高農民的專業化、組織化程度,形成生產、加工、銷售于一體和各具特色的產業化組織,引領白河農產品向外地闖市場。
(二)培育壯大農村新型營銷主體。涉貧企業、農業園區、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和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現代農業建設的主力軍,也是引領帶動群眾和貧困戶發展產業實現脫貧致富的重要力量。結合全縣農產品區域優勢,合理做好農產品布局規劃,持續完善農產品加工企業基礎設施配套的政策扶持,大力推進農產品區域性批發市場建設,為產業化龍頭企業、現代農業園區、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家庭農場等各類新型農村經營主體進入市場搭建平臺。要重視高新技術引進,集聚優勢資源,加速農產品科技研發,不斷提高產品質量,通過農產品的加工、包裝等技術,進一步提升農產品的綜合品質。同時,不斷強化市場管理,制定市場進入規則,通過法律法規和相關的行業制度約束各市場主體的行為,確保市場公平競爭、公開交易、有序推進。
(三)引導樹立現代市場營銷觀念。隨著社會的發展,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完善和不斷變革,必須樹立以消費者的需求為中心的現代市場營銷理念。農產品生產者要摒棄只注重農產品生產,忽視農產品銷售;只注重農產品數量,忽視農產品質量;只注重農產品的硬件設施,忽視農產品的軟實力等現象,不斷強化農產品的市場營銷的意識。建設完成農產品質量追溯系統,為本地農產品生產企業提供送檢服務,制定農產品流通標準,建立長期穩定的農產品產銷對接機制,組織本縣農產品參加西洽會、農高會等各類農產品展銷交流會、農產品展銷會,推進“農超對接”“農校對接”“農社對接”和農產品“互聯網+”融合發展,促進農產品全線多平臺銷售。
(四)建立農產品信息服務平臺。建立縣級農產品綜合服務平臺,給予適當補貼,為農產品生產經營者提供公共信息服務。建立健全各級農業市場信息管理機構,配備專職工作人員并加大對管理人員和市場分析人員的培訓。完善縣農產品信息發布制度,充分利用各級各類網站、微信、抖音、電視等各類現代新型媒體定期發布白河縣農產品供求信息,確保信息暢通。培育壯大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強化服務能力,通過低價有償或繳會費的方式為農民和市場提供農產品市場動態、生產經營分析、技術咨詢等服務。加大扶貧產品認定力度。積極入住扶貧地區農副產品網絡銷售平臺,推進全縣優質農產品入選國家級貧困縣重點產品供應商,并及時上架產品。
(五)優化暢通農產品營銷渠道。建立健全農產品倉儲、運輸、質檢和信息流通渠道,結合縣委、縣政府確定的優勢主導產業和縣域經濟發展情況,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不斷拓寬網絡營銷渠道,依托白河縣電商服務中心、白河索越電子商貿有限公司、陜西佳農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等網絡銷售平臺,推廣“互聯網+”模式,推進線上線下多平臺銷售,提升特色農產品電商銷售能力,幫助貧困戶增加收入。爭取更多的農產品能夠進入大型超市和大型批發市場,增加白河優質農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完善縣農產品優先供應制度,鼓勵機關單位、醫院、學校、復工企業等優先采買本縣農產品;建立完善包聯部門定期磋商制度,了解省、市幫扶部門需求信息,督促采購白河農產品,促進消費扶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