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市恒口示范區(試驗區)人大調研組
從黨的十八大首次將生態文明納入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到黨的十九大再次提出“打贏藍天保衛戰”的發展理念,黨中央把生態環境保護再次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并統籌推進,明確地提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等重要論斷,對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在實施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近年來,隨著陜南移民搬遷、“飛地經濟”工業園區、新型社區工廠和物流集散地等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恒口示范區(試驗區)作為安康月河川道的“白菜心”、傳統的“魚米之鄉”,農業依然具備天然的區位優勢和雄厚的自然基礎,隨著黨中央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的落地,恒口農業產業發展迎來了新的歷史機遇,在集中優勢打造特色農業園區和推動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過程中,恒口示范區(試驗區)逐步加快推進秸稈綜合利用、在推進農業循環經濟和新興產業發展,改善農村居民生產生活條件,建設生態文明示范區等方面做出了有效的探索。
一、基本情況
統計數據顯示,恒口示范區區域總面積370.16平方千米,轄91個行政村(社區),現有農業總人口50542戶15.13萬人,耕地面積103593畝,其中水田38257畝,旱地65336畝,轄區每年可產生農作物秸稈約2.87萬噸,而能源化利用率僅為50%左右。
從區內農業種植的主導品種分布來看,秸稈品種以水稻、小麥、玉米、油菜、豆類植物等為主秸稈產量大,但綜合利用率低。目前,主要采取的處理方式——秸稈直接還田。而在秸稈利用方面,還可以作為農家肥料、飼料、工業原料、燃料和食用菌基料等多種用途,大有潛力可挖。由于受傳統農業生產思想影響,區內農業產業化水平整體偏低,收儲體系缺乏,高價值利用率低,農戶秸稈離田積極性不高,受傳統種植的影響,轄區秸稈隨意拋棄、焚燒現象依然嚴重,每到夏收、秋收季節,不時還有焚燒秸稈現象發生,一些老百姓還和環保人員“捉起迷藏”——白天不燒晚上燒、農忙不燒閑時燒,一定程度上導致鄉村空氣污染,嚴重破壞了環境,居民反映強烈。
二、面臨的主要問題和困難
(一)秸稈利用方式單一
千百年來,以土地為生的農民,往往只顧及眼前最現實的利益,很少有人能將秸稈利用上升到保護環境的高度,他們只會圖省事、圖實惠,按照刀耕火種的傳統方式來處理秸稈,農作物收割之后,大都一把火將秸稈燒掉,覺得這樣方便又能肥土。但正因為這樣,大量農民集中焚燒秸稈產生的煙霧卻造成了大氣污染,在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需求日益增長的新時代,這種方式無疑與生態文明建設格格不入,也嚴重影響周圍居民的生產生活,這就倒逼各級黨委、政府,廠礦企業以及農民群眾一起發力,想方設法提高秸稈的利用價值,消除焚燒隱患。
(二)秸稈難以回收利用
目前,全區農作物(主要包括小麥、油菜和水稻等)種植面積較為廣泛,大約8萬余畝,粗略估計年產秸稈量大概在2.8667萬噸左右。同時,秸稈作物的播種、收獲期較短,夏季一般在7天左右, 秋季約10~15天。由于農作物秸稈種植面積大、數量多,收獲期短,想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對遺棄在田間地頭的大量秸稈進行全面收集和利用,實際難度很大。
(三)農民主動參與的積極性不高
由于開展秸稈綜合利用會增加一定的生產成本,耗費額外的人力和物力,因此大部分農民主動參與秸稈綜合利用的積極性不高。近兩年夏收期間,示范區人大利用各種專項檢查、視察的機會,組織農業部門和人大代表到轄區糧食主產區實地走訪摸底,陸續隨機抽查30余戶農戶開展了秸稈處理情況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在對政府的秸稈禁燒和推進綜合利用政策的態度上,有20%的被訪者表示“積極響應,愿意參加”,54%的被訪者表示“本身不愿意,是被動參與”,21%的被訪者表示“看情況而定”,另有5%的被訪者表示“不支持、不參加”。
(四)還田機具欠缺,技術執行不到位
在糧食主產區,小麥秸稈產生量相對較少,容易粉碎,還田后腐爛較快,加之下一季農作物多以種植水稻為主,所以夏季全量還田已經得到大部分農民的基本認可。而秋季農作物秸稈產生量相對較多,還田還有一定的難度且則存在一定的風險。主要原因是示范區內由于多為丘陵地形,加上受交通條件限制,暫時達不到大面積使用現代化農業大型農具耕作,僅僅局限于月河川道沿線區域。對于達到規;洜I、使用大型農機作業的田塊,全量還田對下一季農作物生長基本沒有影響; 而使用小型農機、還田技術不到位、還田時偷工減料的田塊,則存在夏熟農作物容易發生凍害的風險。所以在全面推廣和執行上存在客觀難度。
(五)秸稈收集難度較大
目前,從調研情況看,約束秸稈收集利用行業發展的瓶頸在收集運輸環節。 由于秸稈通常量大面廣,具體收集的過程中,很多農戶嫌太臟、太累、收益少,不愿意把秸稈從田間運到田頭,都感覺耗費時間和體力。所以,多數人寧愿出去打散工,也不愿意把精力花在收集秸稈上。另外,由于加工利用秸稈的利潤空間小,企業收益不大,所以收集利用秸稈的積極性也不高。
三、推進秸稈綜合利用的一些建議
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推進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推動農業現代化、科技化是大勢所趨,在秸稈利用過程中,盡管存在著諸多現實的困難,執行中可能還有很大的阻力,但是對接恒口示范區(試驗區)未來的發展藍圖,農業發展的基礎地位依然不會改變,所以,示范區(試驗區)人大調研組認為,應該堅持問題導向、迎難而上,以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眼界和魄力,逐步實施推進,讓秸稈利用發揮最大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為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而努力!人大調研組結合當前實際現狀,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堅持農業優先、多元利用。無論社會發展到什么時候,“三農”始終是發展的重中之重,秸稈來源于農業生產,綜合利用必須堅持與農業生產相結合。在滿足農業和畜牧業需求的基礎上, 巧妙利用政府經濟補貼等手段,統籌兼顧、合理引導和推動秸稈能源化、工業化等綜合利用,不斷拓展利用領域,提高利用效益。
(二)是堅持市場導向、政策扶持。一方面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秸稈利用,建立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農民積極參與、政府適當補貼的長效機制。另一方面持續加大宣傳動員力度,從思想觀念上改變農民的思想禁錮,爭取更多群眾支持,讓群眾逐步實現被動參與到主動實施。
(三)是堅持科技推動、強化支撐。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進一步推進產學研相結合,整合現有資源,著力解決秸稈綜合利用領域共性和關鍵性技術難題,提高技術、裝備和工藝水平,最大程度提高利用效益、減少生產成本,讓群眾看到科技帶來的長遠效益,同時,政府要在構建服務支撐體系上找路子,通過強化免費培訓指導,推動加快先進、成熟技術的推廣普及。
(四)是堅持因地制宜、突出重點。根據轄區各種植、養殖業特點和秸稈資源的數量、品種,結合秸稈利用現狀,選擇重點區域、重點領域先行試點,建設一批示范工程,扶持一批重點企業,通過示范效應帶動秸稈綜合利用產業發展,重點要在以下幾個方面有所突破:
(1)推行秸稈肥料化利用。秸稈含有豐富的有機質、氮磷鉀和微量元素,是補充和平衡土壤養分,改良土壤的天然有機肥源,是高產田建設的基本措施之一。按照現行利用情況估算,秸稈還田后平均每畝增產幅度在10%以上, 繼續推廣普及保護性耕作技術,鼓勵農民使用機械粉碎秸稈還田等方式提高肥料利用率。
(2)推行秸稈飼料化利用。秸稈富含纖維素、木質素、半纖維素等非淀粉類大分子物質,經過物理法和化學法處理的秸稈,其適口性和營養價值都大大改善。據測算,4噸秸稈的營養價值相當于1噸糧食,可為畜牧業持續發展提供物質保障。在秸稈資源豐富的牛羊等家禽家畜養殖優勢區,應該鼓勵養殖場(戶)或秸稈飼料加工企業制作秸稈飼料,為家禽家畜提供“食糧”。
(3)推行秸稈原料化利用。秸稈纖維是一種天然纖維素纖維, 生物降解性好,是高效、長遠的輕工、紡織和建材原料,可以部分代替磚、木等材料。許多發達國家已把“秸稈板”當作木板和瓷磚的替代品廣泛應用于建筑行業。此外,經過技術方法處理加工秸稈還可以制造人造絲和人造棉,生產糠醛、飴糖、酒和木糖醇等等。應不斷提高秸稈工業化利用水平,在科學利用秸稈制槳造紙,積極發展秸稈生產板材和制作工藝品等方面下功夫!
(4)推行秸稈基料化利用。秸稈用作食用菌基料是一項與食品有關的技術。食用菌具有較高的營養和藥用價值,利用秸稈作為生產基質,大大增加了生產食用菌的原料來源,降低了生產成本。恒口轄區歷來是全市食用菌種植大區,其中大同區域還有全市文明的香菇村,食用菌產量一度達到100萬袋。所以做好秸稈栽培食用菌大有潛力可挖,這也對促進農業生態平衡,推進農業轉型升級,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快建設高效生態、循環利用可持續發展的現代農業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5)推行秸稈燃料化利用。秸稈作為一種重要的生物質能,還可以用作植物染料使用。據估算,2噸秸稈能源化利用熱值可替代1噸標準煤,推廣秸稈能源化利用,可有效減少一次能源消耗。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農村將實現生態文明要求,秸稈利用也是必須面對的課題。建議以村(社區)為單元,啟動實施以秸稈沼氣集中供氣、秸稈固化成型燃料及高效低排放生物質爐具等為主要建設內容的秸稈清潔能源入農戶工程,探索有效的項目商業運行模式。在目前已開展纖維原料生產乙醇的基礎上,推進秸稈纖維乙醇產業化,支持實力雄厚、具備研發生產基礎的企業,開展試點示范。
(6)推行秸稈循環化利用。按照科學發展觀和循環經濟理念,不斷采取新科技、新技術、新思維去開辟和建立秸稈多元化利用途徑,重點推廣“秸稈-家畜養殖-沼氣-農戶生活用能”“沼渣-高效肥料-種植”等循環利用模式,鼓勵轄區糧食主產區建設秸稈生態循環農業工程,充分利用好秸稈資源。
總之,推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是利國利民的大好事,必須通過各種形式大力宣傳秸稈綜合利用對促進資源節約、環境保護、農民增收、提升農業產業提質增效等方面的重要意義,采取面向一線、貼近農民、生動活潑的形式,普及相關知識和技術,宣傳有關政策、典型經驗和做法,用技術指導群眾,用示范帶動群眾,用效益吸引群眾,逐步提高全社會對秸稈綜合利用的意識和自覺性。政府農業、環保、綜合執法等相關部門要相互配合、協同作戰,做好相關的管理工作,促進工作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