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詩兵
為了進一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來陜來安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漢陰縣在全縣黨員干部中深入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大學習、大討論、大實踐”活動,切實加強黨的政治建設,重點圍繞思政課建設、易地扶貧搬遷和“三聯”促發展工作進行有效探索,群眾的獲得感大幅度提升。高質量的黨建對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成為全縣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生動實踐。
堅持黨建引領思政課,構建鑄魂育人體系。在“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的理論指導下,漢陰縣堅持“圍繞教育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黨建與思政融合促富腦”原則,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提供堅強保障。一是堅持黨建引領,強化“一體推動”。堅持黨對思政課建設的全面領導,專題研究制定推進中小學黨建引領思政課建設工作實施方案,在關愛學生、為人師表、教書育人等方面用力用情,形成以黨建為引領,堅持思政課主體地位,積極發揮其他課程的育人作用,促進黨建與思政課、思政課與學科、教師隊伍綜合素質提升有機結合。同時,統籌教育、財政、科研等部門組織實施,全縣形成通力協作“一盤棋”。二是堅持“四融合”,著力推進思政課“小課堂”提質增效。思政與黨建融合,推行中小學校長和黨支部書記任職一肩挑,推動中小學書記抓思政教育;思政與德育融合,創新推廣“德育作業”,推動國學經典教育一體化,促進提升學生綜合素養;思政與學科融合,開齊開足國家課程,開設特色地方課程,注重中小學音體美綜合實踐等課程開設;“培練評”融合,對全縣各學校管理人員和思政課教師分兩級進行培訓,實施思政課教師大練兵和考核評價,建立健全局長、校長、教研組長三級推門聽課機制。三是堅持“三結合”,讓思政教育“大課堂”有趣有效。思政教育與日;顒酉嘟Y合,加強儀式教育,充分利用主題班隊會、升旗儀式、入隊(團)等育人情境,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和交往習慣;思政教育與研學實踐相結合,將思政課教學搬到田間地頭、國防教育基地,開展研學旅行和綜合實踐體驗課,提高孩子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思政教育與校園文化相結合,充分發揮文化思政功能,推動各中小學校積極探索思政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結合的有效路徑,助推各校辦學理念、校訓、班級文化等彰顯鮮明育人特色,時時處處融化于感情,育人于無聲。
加強支部建設,保障易地扶貧搬遷戶樂業安居。在“樂業安居”的理論指導下,漢陰縣堅持以黨的建設為核心,著力破解搬遷群眾管理難、增收難、融入難“三大難題”,緊盯“搬得出、穩得住、快融入、能致富”目標,扎實推進以“建強一個支部、建好三大載體、建設八個中心”為主要內容的黨建引領易地搬遷社區實行“138”搬遷后續管理和扶持創新模式。一是建強支部,解決管理難題。組建黨組織,堅持群眾搬遷到哪里,黨的組織和服務就跟進到哪里,實現搬遷社區黨組織有效覆蓋。配齊配強班子,推動規范運行。將優秀人才推選為搬遷社區黨支部書記,按照黨組織標準化建設要求進行規范,確保搬遷社區黨組織有人干事、有錢辦事。二是搭建三個載體,解決發展難題。建好社區居委會或管委會,搭建行政服務載體抓服務,切實將黨組織的觸角延伸到搬遷群眾生產生活的每個角落。建好社區工廠,搭建就業服務載體,為搬遷群眾就近就地就業創造崗位。建好農業園區,搭建產業增收載體,將貧困群眾緊緊嵌入產業鏈中。三是建設八個中心,解決融入難題。由社區黨組織牽頭,按照一個易地搬遷社區配套建設便民綜合服務中心、物業管理中心、平價購物中心、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兒童托管輔導中心、文體活動中心、民事矛盾調解中心、紅白喜事服務中心共“八個中心”,解決搬遷群眾日常生活、就醫、就學等基本公共服務問題,最大限度地為生產生活提供便利。
發揮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推動“三聯”促發展。漢陰認真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和黨的組織路線,把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決勝脫貧攻堅、實施鄉村振興的強大合力,縣委在全縣推行“支部聯建、資源聯享、產業聯盟”為主要內容的“三聯”促發展工作機制。一是做實支部聯建,增強基層組織引領力。開展村黨支部之間相聯、村黨支部與機關黨支部相聯、村黨支部與企業黨支部相聯,達到固本強基、合作共贏的目標。支部聯建中,建強班子隊伍,通過班子共抓、隊伍共帶、活動共推等方式,幫助村級黨組織不斷提升推動發展的能力和水平。理清聯建思路,明晰發展目標、突出發展重點。破解困難問題,及時協調解決聯建各方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推動支部聯建重點任務落實。二是做優資源聯享,盤活生產發展要素。樹牢“全域發展一盤棋”理念,實現各方資源利用最優化、效益最大化。推動信息共享,建立信息臺賬,積極搭建聯建雙方信息對接平臺,精準有效地為聯建各方提供資源、項目、勞動力信息和就業創業服務。推動資本共享,實現聯建范圍內資源聯享,共同開發利用,探索聯建各方資金互借互貸、互為擔保等機制,著力解決村、企發展資金難題。推動技術共享,組織開展有針對性地對口技術交流、職業技能培訓、勞動技能競賽等活動,為推動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推動人才共享,摸清各村人才資源,建立“土專家”“田秀才”“產業大戶”等人才信息庫,定期組織鄉土人才專家跨村交流學習,實現鄉土人才片區共享共育。三是做強產業聯盟,夯實鄉村振興基礎。做實產業聯盟,發展主導產業,壯大集體經濟,推動農村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作者系漢陰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