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魏
易地搬遷作為精準扶貧的重要措施和精準脫貧的重要路徑,能夠通過改變居住地和生活方式,突破交通條件和自然環境的桎梏,有效解決“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貧困難題。
隨著搬遷群眾“搬出去、住下來”,一些問題隨之而來:部分搬遷戶雖然住進“新房子”,但仍然存在“舊思想”;有的搬遷戶故土難離,加之“人地分離”,導致出現“兩頭跑”現象甚至“回流”思想;受文化素質水平限制,部分搬遷群眾只能從事文化要求、技術含量、工資水平較低的工作;在管理服務機制上,重安置、輕配套、弱服務的現象仍然存在,“多頭管理”“多頭服務”現象不同程度存在。這些都是做好搬遷“后半篇”文章需要啃下的“硬骨頭”。
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期間指出:“我更關心的今年以后是不是能夠穩定下來”。如何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目標,讓搬遷群眾安身安業又安心,需要發揮易地搬遷社區黨組織的核心紐帶作用,用紅色黨旗引領后續發展。
打造“紅色堡壘”,凝聚發展力量。易地搬遷安置社區形成后,少則百余戶,多則五百上千戶,如何把來自不同遷出地的群眾組織、發動和管理起來,必須依靠強大統一的思想引領。要強化工作力量,選優配好黨組織書記、“兩委”班子和社區工作者,科學建設黨員隊伍,挖掘培育后備力量,充分凝聚黨組織戰斗力。要建好陣地堡壘,為黨組織職能運轉提供必要場所和經費支持,為宣傳教育、便民服務、矛盾調處、志愿互助等提供有效平臺和強大保障。要建立包幫聯建制度,借用脫貧攻堅“支部聯盟”經驗和模式,明確縣鎮領導包抓、機關單位包幫、黨支部聯建、工作隊幫扶,推進易地搬遷社區黨組織標準化建設,通過“外在推力”激活“內部引擎”,增強發展動能。
搭建“信息橋梁”,促進多元就業。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銜接之際,破解搬遷群眾穩定增收難題是當務之急。要充分發揮社區黨組織的引領帶動作用,當好“施工單位”,搭建“信息橋梁”。設立搬遷社區“小課堂”,根據企業用工需求和搬遷群眾就業意愿合理制定培訓計劃,確定培訓項目和規模,通過集中、巡講、實訓、以崗代訓等方式實施精準培訓。在精準摸排掌握搬遷社區勞動力狀況的基礎上,積極開拓有組織轉移就業渠道,與用人企業建立崗位信息互通渠道,同時面向搬遷群眾常態化發布、精細化推送就業信息,實現人崗對接,促進社區工廠、工農企業、服務業等多渠道務工就業,實現“一人就業、全家脫貧”的目標。
引入“源頭活水”,實現資產增效。及時摸底調查,盤清搬遷戶在原居住地的資源資產,逐一登記造冊,打包出售或流轉給新型經營主體,采取主體經營、合作經營等方式,把搬遷戶的土地、林地和固定資產充分合理利用起來,讓有意愿的搬遷群眾成為合作社股東和產業工人,使資源、資產、勞動力不閑置,實現搬離不丟棄、長期有收益的目標。同時,加大新型經營主體培育和扶持力度,做好技術指導,完善考核監督和利益聯結機制,延伸產業鏈條,增加產業附加值,突破瓶頸制約,提升帶動效益,將搬遷群眾牢牢嵌入集體經濟發展和產業增收的利益鏈條中。
推行“五治融合”,完善管理服務。健全黨建引領下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融合”的治理體系,努力提升公共管理水平和服務水平。全面推行“社區黨支部-網格黨小組-樓棟黨員中心戶”的網格化管理,通過黨委-支部-黨員-群眾“四體”聯動,提升社區治理效能。完善“原籍管理地和林,社區管理房和人”的雙向管理服務制度,充分保障搬遷黨員、群眾權益。大力實施“十小工程”,提升搬遷社區公共服務能力,優化搬遷社區物業服務,按相關規定和程序組建業主委員會,充分調動和發揮易遷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形成搬遷群眾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的良好機制。
勁吹“文明新風”,加快融入步伐。針對部分搬遷群眾思想觀念轉變不足的問題,要加大扶貧扶志力度,深入開展黨建引領新民風建設。發揮“一約四會”作用,深入推進移風易俗,大力開展“文明社區”“文明家庭”“脫貧標兵”“致富能手”等評選表彰活動,設置“紅黑榜”,揭短亮丑,營造爭當先進的濃厚氛圍,激發脫貧致富內生動力。加強文化陣地和隊伍建設,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娛樂活動,讓社區書屋、文藝演出、文娛活動等惠及更多搬遷群眾,讓文明新風浸潤搬遷社區每一個角落,促進搬遷群眾加快融入。
(作者系平利縣洛河鎮黨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