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軒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解決“三農”問題做出了總體布局,全域旅游是以旅游業為優勢產業,促進區域資源有效整合、產業融合發展、社會共建共享,帶動地方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實踐證明,發展全域旅游是助推鄉村振興的有效載體,將帶動農村產業、就業、創業三業融合,成為鄉村振興的有效路徑之一。
一、樹立新理念,搶抓鄉村振興促全域旅游的新機遇
科學規劃繪藍圖。以加快文旅供給側改革為目標,安康市出臺了《關于加快全域旅游發展的意見》,將全域旅游納入年度市對縣目標責任考核。編制完成《安康市全域旅游發展規劃》《安康市秦嶺旅游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安康市鄉村旅游發展規劃》、《安康市秦巴1號旅游風景道規劃》,結合規劃制定行動計劃,使全域旅游在全市落地生根。
統籌兼顧抓項目。2020年爭取中、省旅游專項資金1115萬元,聯合市發改委爭取中央預算內基礎設施項目資金2887萬元。全市35個重點旅游項目完成投資22.94億元。2021年西城閣、馬盤山、饒峰鎮農旅產業園入選全國文旅投融資項目名單,為全域旅游持續推進注入活力。
提質增效抓創建。2020年末石泉縣創建成為安康市首個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2021年省政府命名石泉縣、寧陜縣為陜西省全域旅游示范區。漢陰鳳堰古梯田景區創建為國家4A景區。南宮山、瀛湖景區對接北京、深圳旅游規劃院強化5A級創建。平利芍藥谷、鎮坪養生谷、石泉本草溪谷、漢陰睿正溫泉度假城等康養項目加快建設,以全域旅游踐行“兩山”理念,創建工作扎實鋪開。
二、構建新格局,找準全域旅游助推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
黨中央、國務院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行全面部署,無論是分類推進鄉村發展,還是培育新產業新業態,無論是發揮自然資源多重效益,還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都離不開旅游業的助力。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依托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和綠色生態資源發展鄉村旅游,搞活了農村經濟,是振興鄉村的好做法。”
以產業興旺為核心,發揮全域旅游新優勢。通過科學規劃布局,將鄉村資源和人文景觀整合串聯,發揮產品優勢,形成規模效應。比如石泉縣以“一心三區多點”布局,將中壩村、勝利村創建為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串聯縣域8個4A級、3A級景區,4個省級旅游特色名鎮、8個省級鄉村旅游示范村,以全域突破、板塊推進,打造集“山水洞峽瀑”、“特色村鎮城”為一體的生態旅游綜合體。全域旅游與教育、健康產業融合,改變了過去同質化傾向,形成鄉村健康游、體驗游、研學游等新項目。石泉縣明星村、五愛村農旅示范園、鬼谷子歷史文化園;紫陽縣煥古硒茶小鎮、營梁村千畝茶山采摘、旬陽縣紅軍鎮紅色革命研學游等成為鄉村游新業態,特色產品延伸產業鏈,助力鄉村產業興旺。
以生態宜居為基礎,激活全域旅游新動能。在鄉村游建設中注重對生態資源保護,更好地推進生態環境優化、建設宜居新村。比如石泉縣實施碧水、藍天、寧靜、綠色、清潔五大工程,實行“河長+警長+四員”制保護水源,城鄉環衛“三改一整”保潔凈,環境質量不斷提升。平利縣建成30個農村“五星新型社區”和50個“五美新村”;鎮坪縣、平利縣分獲國家“兩山”實踐創新基地。近三年陜西省美麗宜居示范村評比,安康市40個村榜上有名,其中有國家鄉村旅游重點村石泉勝利村、中壩村和14個省級旅游示范村。通過資源保護,打造出集環境美、人文美于一體的宜居環境。
以鄉風文明為靈魂,培育全域旅游新風尚。發展全域旅游讓地方民俗、傳統文化滋生精神文明,激發村民成為文明的傳播者,有效推動文明新風入鄉村、進農家,成風化人。結合“誠孝儉勤和”新民風建設,縣鎮村以道德評議樹典型,修村規民約興文明風尚,“文明家庭、十星級文明戶”熠熠生輝。在全市創建國家公共文化示范區中建成50個村史館,傳承優秀民俗文化。漢陰縣樅嶺村沈氏家風館成為旅游熱點。石泉縣以“傳播、凝聚、培育、服務”四位一體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試點,后柳鎮被列入全國公共文化旅游融合發展試點。石泉《巴山酒歌》、嵐皋《摔碗酒》、旬陽《漢水游女》、平利三弦腔等眾多原創文藝精品源自鄉村生活。新民風與文明旅游相融合,促鄉風文明、家風向好、民風淳樸。
以有效治理為保障,彰顯全域旅游新作為。發展全域旅游需要強化組織領導,建立部門聯動、群眾參與的綜合協調機制。有效的鄉村治理需要因地制宜,尊重群眾意愿,這與全域旅游中突出群眾主體,實現共建、共享、共治的發展理念一脈相通。比如石泉縣實行“游長”制,明確縣長、局(鎮)長為“游長”,負責區域旅游常態管理;縣、鎮黨委書記民情“三本賬”延伸到旅游行業,建立“意見建議、利益訴求、投訴舉辦”三本賬;旅游部門牽總“聯合治理”促誠信服務。旬陽縣圍繞新民風率先探索出“群眾說、鄉賢論、榜上亮”的道德評議之法,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極大提升了鄉村治理能力。在全國鄉村治理示范鎮村評比中,旬陽縣金寨鎮、紫陽縣青中村、石泉縣五愛村、寧陜縣花石村名列其中。
以生活富裕為目標,激活全域旅游新引擎。發展全域旅游目的是推進旅游富民,旅游扶貧是“造血式”扶貧,是物質和精神“雙扶貧”,發展全域旅游擴大了對貧困人口的覆蓋率和扶貧的有效性。比如石泉縣推行“景區帶片、景點帶村、企業帶戶、服務帶人”的旅游扶貧“四帶”模式,讓2萬多名貧困戶參與鄉村游實現增收。嵐皋縣實行景區帶村、能人帶戶,天坪村王三翠白手起家創辦嘉瑞祥農產品開發公司,帶動周邊3個村30余戶貧困戶生產香椿醬、山野菜等推向市場。寧陜縣筒車灣鎮七里村2020年入選為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全村建成3處污水處理廠,以優質環境興辦民宿,讓180戶村民加入產業,2019年人均收入達到11300多元,帶動20戶貧困戶脫貧摘帽。
三、迎接新挑戰,推動全域旅游與鄉村振興融合高質量發展
以全域旅游建設為目標,深入推進鄉村振興工作,使農民收入穩步增加,生活水平有效提升,但在發展上還存在一些問題:
全域化發展的空間不平衡。受縣域旅游產業基礎條件影響,發展水平不一,城鄉環境差距明顯,生態保護和鄉村發展壓力大;鄉村資源利用率不高。鄉村生態環境、人文資源與社會資本、城市消費缺乏有效對接,特色文化傳承沒有完全轉化為可消費、可體驗的產品;產業融合程度較低。除常規旅游觀光產品外,在康養游、戶外運動游、研學游等方面發展較慢,還未形成農旅融合的大格局;文旅服務設施配套不足。特別是景區與鄉村之間公路等級較低,縣鎮村游客中心、旅游標識、生態停車場數量不足,與發展需求不適應。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全域旅游成為重要的引爆點。圍繞“域內資源整合、產業融合發展、城鄉環境優美、全民共建共享”的發展基調,通過全域旅游統籌縣域經濟社會發展,鞏固脫貧成效,實現生態資源優勢向產業發展優勢轉變。
(一)聚焦全域旅游戰略定位,著力優化頂層設計。遵循鄉村發展自然規律,以“文旅為魂、山水為體”為理念,秉持從全國視野審視安康鄉村特色、從全省大局把握安康鄉村定位,推進全域旅游與鄉村振興統籌規劃的理念融合,形成高質量融合發展的新優勢。結合《全市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規劃》,推進市、縣全域旅游規劃的落地實施。建立市、縣域全域旅游發展“黨政統籌”領導機制,構建鄉村旅游全域空間規劃體系,實行差異化鄉村游層級導向,準確定位鄉村發展方向和旅游主題,科學制定鄉村旅游建設詳規,合理布局產業要素,實現鄉村產品的全域化。加大財政支持力度,適時設立鄉村旅游發展扶持獎勵基金。建立健全配套優惠政策和激勵機制。建立政府、企業、村集體的三方共贏機制,策劃包裝一批大項目,形成產業融合利益共同體。爭創更多的全域旅游示范縣、國家級鄉村旅游示范鎮、示范村。
(二)聚焦農旅產業融合,培育鄉村旅游新業態。在農旅融合發展方面打造特色。協助企業與資源對接,圍繞茶葉、魔芋、絞股藍、木瓜等產業,培育“農旅+文旅”新業態,唱響“中國硒谷·生態安康”地域品牌。拓寬鄉村關聯產業融合渠道,延伸與一產中農業產業園區、農產品基地融合,發掘親近鄉村亮點;與二產中農產品加工、傳統手工業制造,包括毛絨玩具加工等社區工廠融合,延伸產業鏈;與三產中民宿消費、農產品銷售平臺、鄉村文創產品融合,帶動鄉村健康消費。大力推廣“合作社+農戶”、“公司+農戶”的“兩加兩帶”鄉村游組織化發展樣本。圍繞現代農業體系建設,大力實施鄉村產業和資源開發招商,引導工商資本下鄉。引進各類企業市場化運作,開辦農事體驗游等項目,引導脫貧戶參與,帶動就業增收。
(三)聚焦基礎設施建設,優化鄉村服務功能。交通環境是鄉村門戶形象,是游客走進鄉村的第一印象。要完善鄉村交通樞紐網,規劃建設產業路、生態路、文明路、致富路,讓農產品運得出、運得高效,讓游客快進慢游。要打通景區與村落、農戶集中安置區與地塊之間的短線交通瓶頸,建立具有鄉村特征或民俗符號的公共引導標識系統。通過人居環境改造,完善鄉村游客中心、公廁、觀景點的服務設施,做好污水和垃圾無公害化處理。建設具有精致實用、人性化設計、環保理念的農家樂和民宿,規避同質化建設和低端消費。啟動鄉村游智慧平臺建設,實現鄉村民宿、農產品采購等消費線上交易,推行鄉村智能導覽功能。
(四)聚焦產品優化供給,擴大消費空間。以大眾化市場為導向,創新具有鄉村特征的文旅產品。圍繞個性化主流,以精致產品、功能復合為核心,打造融地方小吃、客棧民宿、科教、慢生活、養生悟道、半自由行的新產品。推行鄉村“夜游”“全時游”產品,策劃主題,圈定區域,創立夜景,提供夜演、夜宿的小眾品牌。深度發掘鄉村文化,重拾老房子、老物件、鄉土菜的鄉土記憶,傳頌鄉間曲戲、紅色歷史和民間故事,用游客喜聞樂見的形式呈現文旅特征,讓文化元素融入鄉土,讓游客與鄉間產生共鳴。發揮旅行社連鎖經營效應,組合有季節性、健康型、小清新、大節會的短時鄉村游產品,采用“網紅打卡”和“鐵粉群”培育客戶,提高營銷精準度,提升消費忠誠度,在引領鄉土消費中當好“主角”。
(五)聚焦人才技能培訓,營造滿意的旅游環境。加大對鄉村旅游從業人員的服務技能培訓,樹立旅游營銷就是環境營銷、服務營銷的理念。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效上,繼續為脫貧戶提供科學實用的就業技能培訓和就業指導服務,提供相關職業技能水平鑒定。結合縣區職業教育建設和專業規劃,推進本地職業院校為鄉村振興提供專業培訓和人才培養。扶持引導大學生村官、“三支一扶”志愿者、公益性崗位人員參與鄉村振興,充實新鮮血液。鼓勵支持高校畢業生、復退軍人、能人大戶回鄉創業,建立本地外出人員聯絡機制,發掘一批“田秀才”“土專家”“鄉創客”和能工巧匠,以鄉情親情吸引企業家、技能人才等回鄉創業。
(六)聚焦三治融合,促進持續發展。鄉村治理需要深化自治、德治和法治。以鄉村治理推進鄉村旅游需要依靠廣大群眾在產業、項目、市場建設中采用科學管理模式,強化自我管理。要凝聚鄉村人氣,培養村民文明意識,激發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學習,讓群眾積極主動參與鄉村自治,維護生產經營秩序。要完善鄉村道德規范,規范道德行為養成,選拔德行兼備、年輕有為、敢想敢闖的鄉村基層管理者,維護鄉村社會秩序的穩定團結。要設立鄉村治理的合法組織,維護村民和游客的合法權益,確保生產經營有序開展。要將全域旅游發展與基層群眾美好生活的現實需要結合起來,增進基層群眾的參與度和支持力,增強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凝聚群眾的力量和智慧,讓群眾在鄉村振興中大有作為、大獲收益。
(作者系市人大常委會社會建設和教科文衛工委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