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淵
“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看,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
2021年1月4號,《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對外發布,也是中央一號文件連續第18年聚焦“三農”問題。文件開篇即從戰略高度強調了農業農村發展對于黨和國家戰勝各種艱難險阻、穩定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的“壓艙石”作用。更從戰略高度強調鄉村振興關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構建新發展格局、應對國內外各種風險挑戰的巨大抓手。中央更要求我們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重大任務,舉全黨全社會之力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讓廣大農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通過學習,筆者深刻感受到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的戰略智慧和心憂天下的為民情懷,感受到了黨中央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強大戰略定力、堅定戰略決心、牢固戰略意志。對于“鄉村振興戰略”我們須臾不可放松!
筑牢組織“堡壘”,凝聚先鋒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及鄉村振興戰略時指出,要充分發揮好鄉村黨組織的作用,把鄉村黨組織建設好,把領導班子建設強。一個支部就是一座堡壘,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脫貧攻堅的偉大勝利充分凸顯了黨員干部的先鋒模范帶頭作用。當前,農村空心化、農業邊緣化、農民老齡化、集體經濟空殼化壓力加劇,農村留守婦女、留守老人、留守兒童問題仍然嚴峻。在鄉村振興的大戰略下,農村要改變局面,就必須吸引充滿創造力和激情的年輕人回流,把農民重新組織起來。這就必須建立健全強有力的以基層黨組織為領導、村民自治組織和村務監督組織為基礎、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合作組織為紐帶、其他經濟社會組織為補充的村級組織體系。需要強調的是,所有基層組織的核心是黨組織,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在農村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農村基層黨組織仍然面臨黨員年齡結構老化、文化程度偏低、后續發展對象不足等問題。解決這些問題,首要是壯大農村黨員隊伍,總結脫貧攻堅優秀經驗,堅持選派優秀黨員干部下沉到基層一線;同時,主動做好黨員發展工作,在農村婦女、青年、致富能人中發展黨員,將優秀分子及時吸納到黨的隊伍中來。我們要進一步強化黨組織領導一切的地位和作用,持續抓基層黨建促鄉村振興。加強黨組織對農村各領域的領導,就必須把握鄉村振興的正確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和價值取向,就必須把黨的組織體系和工作觸角延伸到農村產業鏈條的各個環節,延伸到每個自然村或者村民小組,延伸到每一位黨員和每一戶百姓的文化生活當中,實現黨的基層組織對農村工作的全覆蓋。我們要積極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挖掘、繼承創新優秀傳統鄉土文化,把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結合起來,賦予中華農耕文明新的時代內涵;持續推進農村移風易俗,推動鄉風家風民風美起來、人居環境好起來、文化生活靚起來,構建善治美麗新農村。
打好“人才牌”,點燃創新引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民是主體,人才是關鍵。如何吸引人才、集聚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關系鄉村振興的成敗,F實是精英人才聚集城市,農村內部人才流失、村干部不能順應新形勢變化、補充新鮮血液成為當務之急;某些鄉村雖然真金白銀大力吸引人才,但真正返鄉扎根的少;不少地方出現“返鄉人才阻力大,外來人才掣肘多”的局面。因此,鄉村振興亟打好“人才牌”,加強人才的頂層設計,創新用人機制,盤活人才資源;要搭好成才平臺,改善好法治環境,營造好輿論氛圍,堅持政策推動、鄉情感動、項目帶動,讓愿意留鄉發展的人留得安心,讓愿意回鄉創業的人更有信心。同時,做好脫貧攻堅優秀人才隊伍與鄉村振興人才隊伍傳、幫、帶銜接,充分發揮第一書記“領頭雁”作用,把支部帶強、把支書帶優、把黨員帶好,引好“新鄉賢”、用好“土專家”。探索完善抓黨建引領人才,以人才促進創新、以創新驅動發展的長效機制,努力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
抓好產業“牛鼻子”,夯實發展根基。鄉村振興,產業為先。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點,也是基礎。只有夯實了產業根基,讓鄉村具有強大“造血”功能,才能讓鄉村發展氣氛“火”起來,才能讓老百姓的錢袋子鼓起來、生活好起來,才能激發農民內生動力和創造活力,農民的積極性激發再次推動產業興旺,形成一個健康有序成的良性循環。農民生活富足,將會持續催生農村消費,暢通城鄉經濟循環,擴大內循環市場,穩定國內經濟高質量發展。所以,我們要堅定不移地立足于本地資源特質,積極發展以農業為基礎的生態友好型優勢產業,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在保護發展基本經營制度、鄉村文化傳承和農民最大利益的前提下,設定科學的發展目標,合理選擇多樣式開發方向和模式,創新構建多種開發主體和流轉方式盤活閑置資源,發揮各項資源的最大潛力。鞏固脫貧攻堅產業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在現有基礎上持續改造升級,做到向土地要效益,問科技要產量。統籌區域產業規劃,注意把農業、漁業、林業、商貿業,以及旅游、餐飲等各類服務業的發展適度融合;調整完善產業結構,留住生產力,打造共享經濟,加大城鄉融合,擴大消費吸引,發揮人才與資源集聚優勢,拉動、促進鄉村產業發展,升級產業體系,延長產業鏈條,構建合理的產業集群,打造產業競爭優勢,擴大產業影響力,提升產業競爭力。產業發展的同時,我們還要盡可能保持鮮明的地域特色、產業特色、生態特色和文化特色,形成“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的現代農業新格局。
把好地域“脈搏”,激活資源稟賦。要確保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我們必須要須臾不停地學習,吃透精神、把準方向。堅持學習、學習、再學習,堅持實踐、實踐、再實踐。既要全面的、系統的、富有探索精神地學習、領會黨中央鄉村振興戰略決策部署,也要學習上級部門的工作思路、工作方向、工作方法,堅持在學習中實踐,在實踐中學習;既要向人民群眾學習,向專家學者學習,也要向國內外有益經驗、農業農村發達地區學習。自覺學習新形勢、新情況、新問題下的新規律、新門道、新知識、新本領;努力加快知識更新、優化知識結構、拓寬眼界和視野;拒絕“盲人騎瞎馬”蠻干盲干,克服新辦法不會用,老辦法不管用,硬辦法不敢用,軟辦法不頂用問題。通過積極主動學習匯集思路,找到出路,增強鄉村振興工作的科學性、預見性、主動性,做到始終保持和黨中央的步調一致,用科學的理念和實踐凝聚社會鄉村振興的最大合力。我們要深入調研論證、充分掌握地域的自然要素與人文因素,包括區域空間特點、自然資源優勢、人文歷史傳統等。尤其要了解對于產業發展尤為重要的經濟發展基礎、土地資源基礎、區位交通基礎、泛旅游業資源、農業影響因素、鄉村基礎設施等,做到了解“家底”。只有精準掌握土地的稟賦,多思考一下我們具備什么優勢,能種什么品種,能發展什么產業,能承載多大規模,才能杜絕、減少曾經農作物盲目引進活不了,活了不結果,結果沒產量的情況。同時,在農業供給側改革和結構調整過程中,要因地制宜,科學精細規劃,穩步推進,通過典型引路,示范引導,逐步推開,切忌“一窩蜂”,更不能搞“一刀切”,硬性要求農民種什么,不種什么。
美麗鄉村是人們心中最理想的家園,一個令人心馳神往的生活港灣。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二十字”方針,更是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可以慰藉鄉愁的農村新畫卷。讓我們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須臾不停地奮斗在希望的田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