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濱區教研室 李玉恒
常在基層學校聽課,每每遇到精彩的語文課堂,我也會激動和興奮,會和老師一起分享課堂的每一個細節,會記下這個課堂作為研究的案例。我的感覺是,一節好的語文課堂,應當是靈動的,是充滿張力的,是師生雙方都有成長點的。我欣賞厚重的語文課堂,學生在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同時,潛移默化的人文素養也受到了熏染。不過,有的時候,見到的是一些平庸的課堂:教師教學沒有方向,教學組織無序,把握文本浮光掠影,教學拓展無邊無際,學生在課堂上被動接受,課堂教學方法呆板,氣氛沉悶,學生的學只是形式上的熱鬧,沒有實際效果……可以看出,這些老師對語文課程的性質理解是不透徹的,對語文課程標準的把握是不準確的,對教材的研究是不夠的,同時,也沒有抓住學生心理成長的特點。
什么樣的課堂才是理想的語文課堂,這是下來以后,青年老師常問到的問題。我看好這樣提問的青年教師,因為語文課本來就是一個承載著理想的課程,是一個有了思想和思考,有了激情和感情,有了不斷地實踐和不懈地追求,才能有所收獲的課程。所以,我認真梳理了自己的一些思考,談談自己心目中理想的語文課堂。
理想的語文課堂是簡單的,教學目標清晰。這個簡單是指教師教的輕松,學生學的容易。要實現這個目標,教學目標的確定尤為重要。許多課堂教學目標散亂,教師不知道教什么,學生不知道學什么,或者教師什么都想教,而學生什么也學不好。語文課程的課堂教學目標來源于三個方面:一是課程標準,課堂教學的最終目標是總體上達到課程標準的要求,每一節課都應當是向這個目標邁進一步,所以,吃透課標才能高屋建瓴,循序漸進地提升學生的各種語文能力。二是教材,文章的選擇,單元的確定,有編者的思想和意圖,其實也是把各個目標點分解開來或者螺旋推進,教者要理解編者的用心,不可曲解教材。三是學情,包括學生的知識結構、認知水平、學習態度、學習層次等等,這個是動態的,所以就表現出不同班級教學目標的差異。一節課的教學目標是不宜太多的,教師確定目標要有課標意識,有序列意識,有單元意識,教學內容的確定要有規劃,這樣,確保一節課的目標是你的學生能夠達成的,老師要做的,就是圍繞這幾個目標做好落實。
理想的語文課堂是歸原的,學生主動學習。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學生學有所得,教師的所有愿望只有通過學生的讀、思、悟、達才能實現。實驗證明,團隊學習、主動學習和參與式學習的學習效率是最高的,而聽講、閱讀、視聽等被動學習的學習效率相對較低,這是美國學者、著名學習專家愛德加·戴爾1946年首先發現并提出的,也被形象地稱作學習金字塔。我國最早的有關教學的專論《學記》里面有一段話:“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從一個側面也說明了學生主動學習的重要性,“道”為引導,“強”為策勵,“開”為啟發,這些都在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就像我們能學習電腦操作,老師講得再多,如果不動手操作終究是茫然的,而有一臺電腦在手邊,自己邊摸索邊實踐,學習效率就會突飛猛進。時下,許多地方開展的高效課堂改革之所以能取得成就,就因為能把課堂還給學生,找到了我們教學最初的要義。
理想的語文課堂是互動的,教師定位合適。《學記》中所說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應當是教師在課堂中的理想狀態。語文教學的本質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自覺地學習活動,它的終極目的是通過有指導的學習實踐活動逐步擺脫教師形成獨立的語文能力和素養。這當中的“指導”就是教師解讀文本、教授方法、傳布精神等主體性行為,其落腳點也是前面我們肯定了的學生在課堂的主體地位。強調學生主體地位,并不否定教師在教學中的應有作用。教師在課堂上是以幫助學生主體性的實現為根本的,是語文學習活動的組織(解讀文本、教授方法、傳布精神)主體,一些課堂教師地位的缺失和過度彰顯都是不合適的。2011年版新課程標準強調了教師在課堂中的作用,正是對十年課改中一些教師課堂角色不當的一種更正。很憂慮一些高效課堂模式改革學校對課堂形式機械模仿,沒有領會改革中教師所承擔的更多的責任,有的語文課堂已然放任自流,這不是我們預期的。教師要主動的干預課堂,只不過要做到含而不露、彰而不顯、有效引領,互動、碰撞、交流、指導,這種良性的教學環境,總能促進教學效果的提升。
理想的語文課堂是靈動的,生成預設結合。語文課程應當是所有課程中最具生成性的課程,好的語文課堂不單能讓學生學習語言文字應用,更能啟迪學生思維,熏染學生人文情懷,課堂上也總閃爍著師生智慧的靈光。要達到這種效果,充分的預設是必要的,好的預設會使課堂生成達到最大化。了解和把握學情,選擇和確定目標,確定重點和難點,安排教學環節,選擇教學策略,思考設問角度,這些都要在課前做足功課。只是,教學設計只是教學行為的一種備擇的教學方案,它需要借助于一系列“教學行為”實現教學方案的理想和價值。預設之外出現新情況是情理之中,這就需要教師的能力、素養和教學機智來應對;課堂教學出現新問題是激發興趣和熱情所致,要慎重對待,不能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出現了一個有利于深度理解文本的生成點,要及時抓住,不要顧及教學預設環節是否完成。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生成的課堂因素與本課重點干系不大,就要委婉而堅定地阻止它發展下去,以免影響正常教學任務。
理想的語文課堂是質感的,觸摸文本肌理。課堂教學實際上是文本、教師、學生、編者之間的對話,四者之間都要和文本發生關系,所以理解文本是實現對話的前提。而對文本的理解,絕不能是浮光掠影的,僅僅停留在對內容的理解上,文本其實也是質感的,深入進去能觸摸到它的肌理。葉圣陶先生舉了個形象的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他說:“一篇《項羽本紀》,所當著眼的不應只是故事的開端、發展和結尾,應是生字難句的理解和文章方法的攝取。讀英文的人,如果讀了《龜兔賽跑》,只記得兔怎樣自負,龜怎樣努力,結果兔怎樣失敗,龜怎樣勝利等的故事內容,而不記得課文里的生字,難句,以及向來所未碰到過的文章上的某種方式,那么他等于在聽別人講龜兔賽跑的故事,并不是在學英文。故事是聽不完的,學習英文才是目的。不論國文、英文,凡是學習語言文字如不著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內容上去尋求,結果是勞力多而收獲少。” 這里面,實際上有語文學習中關于“語文閱讀”和“文章閱讀”的區別。程福寧先生認為閱讀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文章閱讀,一種是語文閱讀。“文章閱讀是以汲取思想為目的的閱讀;語文閱讀是旨在憑借文章獲得關于語文的感性經驗和語文知識的閱讀。文章閱讀是語文閱讀的終極目的,但卻不是語文閱讀的現實目的。”教師就是要帶著學生走進文本,品詞悟句,知理達文。
理想的語文課堂是張揚的,教室恰如舞臺。這是說語文課堂是師生共同展示語文素養的平臺。因為語文課自身的特點,語文老師的特點也是十分鮮明的,浪漫、激情、深邃、張揚……聽過韓軍老師執教的一節示范課《大堰河,我的保姆》,聲情并茂地朗讀感染了每一位學生,教師以自身對文本情感的精準理解,通過展示自己的“讀功”,達到了引導學生準確把握詩歌情感的目的。語文教師就是要勤練內功,多讀多寫,積淀自己的人文素養,課堂上多方展示,用自己的情緒感染學生。“情動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這雖然是對吟詠詩歌情狀的描述,也應當是我們語文教師在課堂上的一種狀態。而學生呢,絕不應是被動的聽講,也應當處于一種積極地參與狀態,通過讀、思、悟、達,鍛煉和展示自己的語文素養,與教師一塊,共同營造一個充滿人文氛圍的課堂。
理想的語文課堂是厚重的,注重人文熏染。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世界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教材選擇的文本都是經典的,體現了編者的意圖。這其中,也滲透著編者對文本體現人文價值的考量。教師引導學生解讀文本,不能肢解文本,或是蜻蜓點水,而要讀出其內在的意蘊。三維目標的實現,絕不是一個個目標的分解達成,它總是融合的,這也正是語文課程綜合性的特點的體現。一篇《背影》,感染了我們幾代人,淡淡的憂傷中包裹著濃濃的親情,父親拖著肥胖身體艱難爬上月臺的畫面,久久的印在我們的腦海。聽《散步》一課時,許多沒帶過語文的老師看了文章后都有一種感動,而我們的教師僅僅停留在對文章“什么人做什么事”的平面解讀上,不能不讓人失望。語文課不是政治課,核心價值的體現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在文本的字里行間體現出來的,很多時候,我們讀懂了文本,就實現了文本的情感價值目標。不知道誰說過一句話——閱讀使人高貴,我的理解是:正是大量的、深入的閱讀,提升了閱讀者的人文情懷,從而使他具有了高貴的精神品格。所以,抓住文本,引導學生讀出其中的味兒來,這是我們語文老師要做的。
理想的語文課堂是雙贏的,師生同有收獲。有經驗的老師都有這樣一種體驗,一節課學生情緒飽滿,有上好的課堂表現,會反過來激發老師的熱情,老師也會有超出預期的表現。很多時候,教學效果往往是催發劑,能調動起師生雙方的潛力,讓課堂充滿生長的靈光。作為老師,要有激發學生潛能的自覺,精心呵護教學中的每一個生長點。教學用語要深思熟慮,準確表達;不用深奧的、玄而又空的、艱澀難懂的、生僻怪異的詞語;分析講解時用孩子聽得懂的語言表述;盡量不用比較、輕蔑、厭惡、責罵的語氣,輕易不諷刺;認真傾聽,熱情鼓勵,真誠表揚,中肯批評,還可以商討。營造一個民主和諧的教學環境更符合我們語文學科的接受特點,你的真實和真誠學生是感受得到的,并且會在你的熏染下也收獲厚重的人文情懷。反過來,老師們也要善于反思,養成反思的教學品質,一節課下來,總有遺憾和收獲,精心的梳理一下,會為以后積累更多的經驗。
追求語文課程教學的理想化,其實也是最大限度地實現有效教學,凡是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發展,有效地實現預期的教學結果的教學活動,都可稱之為“有效教學”。前面談了許多觀點,都是基于有效在教學的另一個角度的闡述。作為一個語文教師,不斷優化自己的課堂,讓學生在自己的課堂上生長出奮飛的翅膀,這才是理想的語文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