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新民
學校作息為什么要設置“課間十分鐘”?
一般認為是出于以下幾個方面的考慮:一是為了緩解疲勞,調整狀態,以保證下一節課的聽課質量;二是為了學生之間、師生之間有個相互交流、增進感情的時間;三是方便學生處理一些諸如喝水、吃東西、上廁所等雜事兒。
按理來說,既然作息時間表上明確安排了,這十分鐘當然就應該完整地屬于學生。但在具體的教學場景中,因為種種原因,學生常常享受不到這十分鐘的時間福利。倒不是老師苛待學生,大多數情況下老師們是出于好心,為了多講一點,為了讓學生多學一點,或者講課拖堂,或者安排這樣那樣的任務……一眨眼十分鐘就沒了。老師們之所以對此不以為意,可能是因為對這十分鐘的價值認識不足,有必要從科學休息的角度來聊聊。
我們先來看看丹尼爾·平克在《時機管理》中提到的一個科學實驗:
有一項針對丹麥小學生的試驗顯示,在全國標準化考試中,下午參加考試的小學生,得分明顯低于當天早上參加考試的學生。但是,實驗人員讓下午考試的學生們,在考試前休息閑聊了二三十分鐘,之后他們的分數有所提高。也就是說,如果中間讓他們得到休息,他們的表現就會提高。對此,丹尼爾·平克說:“如果低谷是毒藥,恢復性休息就是解藥。”
而且,他還給出了恢復性休息的一些指導原則:
第一個原則是,休息比不休息有效。短暫的休息可以幫助人保持專注,并且激活對目標的決心。而且,經常性的短暫休息要比偶爾的短暫休息更有效。
第二個原則是,動起來比坐著有效。平克引用一項研究說,每小時走5分鐘,能夠改善一整天的情緒,并且減少人的疲勞感。而且,這些微型運動比專門散步30分鐘更有效。
第三個原則是,社交比獨處有效。這條原則的意思是,社交休息,也就是跟同事一起閑聊,談論工作之外的事情,比吃零食、在網上閑逛等方式更能有效減輕壓力和改善情緒。
第四個原則是,戶外散步比待在室內有效。在戶外散步的人能夠更好地恢復情緒。即使不能到戶外,望著窗外的大自然也比盯著墻壁要好。
以上是“得到”專欄《李翔知識內參》總結的丹尼爾·平克關于在工作或學習間隙科學休息的一些基本原則,對我們重新認識“課間十分鐘”的價值很有啟發。按照平克的說法,課間十分鐘不僅有助于學生消除疲勞,而且,老師應該把學生“趕出去”,讓他們到戶外動一動,短暫地散個步,跟同學聊個天,這些在某些人看來浪費時間的舉動,其實恰恰是為了接下來更有效地利用時間。
說到這里,我想起某些小學為了所謂的“安全考慮”,課間不允許學生自由走出教室,而是要老老實實待在座位上。需要去洗手間的,排好隊由班干部領著整隊去整隊回。這樣的學校,表面上是讓孩子休息,實際上剝奪了孩子科學休息的權利,也剝奪了孩子玩耍的權利,反科學反人性,這不是教育,這是犯罪。家長乃至整個社會都應該“鳴鼓而攻之”,堅決抵制,絕不妥協!
課間十分鐘,不是可有可無的,而是必不可少的。教師不僅不應該占用,而且要自覺地予以充分保證。十分鐘的歡聲笑語,體現的不僅是學校的溫暖和友愛,也是教育的科學與理性。
(作者系安康高新中學總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