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曉強
黨的二十大報告對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堅決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作出重要部署。應急管理部門承擔著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及時應對處置各類災害事故的重要職責,擔負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使命。安康市應急管理系統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堅定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以人民安全為宗旨,認真落實“發展要安全”要求,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不斷健全機制、提升能力、強化作風,全力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堅持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不斷強化安全生產綜合監管,全力營造良好安全環境。以健全安全生產監管體系為統攬,不斷壓實安全責任,完善安全監管機制,提升本質安全水平。全域推進“三化(企業主體責任具體化、日常監管精準化、現場救援科學化)三制(常態化督查暗訪、動態化隱患清零、過硬化問效落實)”建設,指導企業編制三化作業指導書,建立安全生產責任體系、監管體系、應急救援體系,強化安全生產綜合監管,壓茬推進綜合督查、進駐督查、互檢互查、行業督查,滾動清零問題隱患,嚴格監管執法,強化事前問責、事中問效、事后追責,建立安全生產齊抓共管工作格局。常態開展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不斷提高基層隱患綜合治理能力,從根本上消除安全隱患,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夯實安全生產工作基礎,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
堅持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不斷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全力保障人民生命安全。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提高防災減災救災和重大突發公共事件處置保障能力”。作為應急管理部門要牢固樹立“大安全、大應急、大救災”理念,積極構建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的市、縣、鎮、村、網格員五級“監測預警、信息報送、會商研判、應急處置”等聯動指揮調度體系,全面提升風險防范、應急處置、綜合保障能力,全力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按照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加快鎮(辦)、村(社區)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實現鎮(辦)“六有”、村(社區)“五有”,確;鶎佑袡C構管應急、有人干應急,切實打通基層應急管理“最后一米”。推進智慧應急工程建設,依托各行業部門現有監測系統,構建左右聯通、上接中省、下通鎮村的智能化視頻聯網系統,完善無人機服務應急響應工作機制,實現無人機與視頻會議平臺、天通衛星電話等現有設備協同操作,推動應急管理信息化,提升應急指揮調度能力。推進應急管理與消防救援深度融合,完善社會力量參與較大事故災害搶險救援行動現場協調機制,構建專兼結合、優勢互補、功能齊全的應急救援隊伍體系。按照統一規劃、分類指導、分級負責、動態管理的原則,督促指導各級各部門各單位及時做好總體應急預案、專項應急預案、部門應急預案編制修訂,推動形成科學完備的應急預案體系。按照情景構建“責任落實網格化、災害監測標識化、預警體系扁平化、搶撤路線可視化、院戶聯防常態化”要求,定期組織開展情景構建應急演練,檢驗預案,磨合機制,鍛煉隊伍,提升應急救援能力。建立健全以政府儲備為主、社會儲備為輔和家庭儲備相結合的應急物資儲備機制,逐步建設完善市、縣、鎮、村應急物資儲備調撥“上下統籌、區域協同”的保障體系,不斷提高應急救援救災物資保障能力,確保受災群眾“五有”。
堅持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不斷加強應急管理宣傳教育,全力提升公眾安全意識。讓每個人多了解一條安全生產、防災減災知識常識,就有可能減少或避免一場事故災難,宣傳教育在安全生產、防災減災領域顯得特別重要。作為應急管理部門將持續深入加強應急管理宣傳教育,積極開展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防災減災救災意識、知識、技能三位一體的科普宣教,針對不同對象,創新方式,豐富載體,提升宣傳質效。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網絡、微信等媒介,采取集中宣講、專題培訓、入戶宣傳等方式,以安全生產月、防災減災日等集中宣教活動為抓手,廣泛開展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防災減災救災政策法規和安全知識常識“進企業、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進家庭”宣教活動,不斷提高廣大群眾安全風險防范意識和自救互救技能。
堅持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不斷增強應急干部綜合素養,全力打造應急管理鐵軍。鍛造一支“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應急管理干部隊伍,是做好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防災減災等急難險重工作的重要基礎。作為應急管理部門,市應急管理局將始終堅持把黨的政治建設放在首位,嚴明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以機關黨建和干部作風建設為抓手,持之以恒抓黨建、改作風、強能力、提成效、樹形象。健全完善應急干部學習教育制度,落實好“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黨員學習日+應急管理大講堂+應急干部小講堂”分類互補、有機銜接學習培訓機制,持續開展應急管理大培訓,強化思想淬煉、政治歷練、實踐鍛煉、專業訓練,引導應急干部主動在搶險救災、應急救援、防范重大風險、執行重大任務等急難險重的工作中積累經驗、磨礪品質、增長才干,不斷增強應急干部敢于擔當、敢于作為的膽識見識,涵養應急干部樂于堅守、樂于奉獻的思想境界,忠誠當好黨和人民群眾的“守夜人”。
(作者系市應急管理局黨委書記、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