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協文史學習委員會 民進安康市委員會
近年來,我市以全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和全域旅游示范區兩大“國字號”創建為抓手,統籌推進文旅融合發展,取得了較好成效,但調研發現,全市文旅深度融合高質量發展仍任重道遠。主要表現在:對旅游業加快轉型升級認識不夠、差異化文旅品牌塑造和宣傳不夠、傳統特色文化內涵挖掘不夠、地方文化資源轉化利用不夠、激勵措施不夠等。為此,提出如下建議:
一、 挖掘提煉,賡續安康文脈,厚植文旅發展基礎。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一要聚焦內涵底蘊,挖掘安康文化資源。充分挖掘巴蜀、荊楚、中原、秦楚等漢水文化,溯源歷史悠久的茶旅文化,發掘豐富多彩的鄉土文化,展示兼容合和的移民文化,弘揚愛國愛民的紅色文化。二要摸清現存家底,保護安康文化根脈。加強規劃編制,分步實施優秀傳統文化項目開發利用工程。重點抓好鳳堰梯田、秦巴古棧道、漢江古會館群、鄉村歷史文化及秦楚長城、歷代碑刻、川陜革命文物、“三線”建設遺存、名人故居等文化遺產保護利用。三要完善工作機制,形成聯動協作合力。成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協調機構,加強文旅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構建政府、行業、企業和院校等多主體共建共管共享的文化旅游人才的培養機制和保障體系。
二、激發活力,做好轉化利用,增強文旅融合動能。針對傳統文化賦能旅游方面的不足,相關職能部門一要理清工作思路,強化融合利用。堅持“吃、住、行、游、購、娛”以及研學、康養等多要素融合,打造地標性餐飲美食、特色化酒店民宿、串珠式旅游線路、沉浸式體驗項目、地域特色文創商品以及寓教于樂的研學基地和健身養心的康養佳境;按照保護+恢復、拆違+改造、文化+經營的原則,重點抓好東關歷史文化街區、石泉漢江古城、寧陜非遺集市等文旅品質提升;圍繞鳳堰梯田、女媧故里、禪宗懷讓、巴山鹽道、鎏金銅蠶等文化項目和紫陽民歌、旬陽道場、漢調二黃、平利弦子腔等非遺項目,高水平策劃文旅產品和演藝精品項目。二要盤活文宣資源,廣泛傳播普及。運用新媒體展示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制作過程,將安康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中小學日常教育,組織地方文化專家走進校園、走進課堂,原汁原味地講好安康故事。扎實做好文旅融合推介工作,進一步提升安康美譽度和社會影響力。
三、善做加法,緊扣發展所需,提高文旅融合效益。要緊盯新效能、新平臺、新業態,做實旅游+布局,一是以“旅游+非遺”為關鍵,在創新創造中激發新效能。繼續拓展鎮坪縣臘味小鎮、漢濱區火龍小鎮等文旅融合樣板的社會經濟效應;常態化開展小場子、小舞臺、小班社等非遺展示活動;試點運行集農耕文化、富硒美食、傳統民宿、研學、康養等于一體的文旅模式;大力推進地方文藝展演體驗館建設。二是以“旅游+體育”為重點,在文旅產業中打造新亮點。依托“安康湖”打造西北水上運動基地,積極舉辦、承辦各類水上賽事項目,開發水上娛樂中心、水上不夜城等水上娛樂運動體驗項目。重點宣傳推介嵐皋“村BA”,發展觀賞性體育產業。三是以“旅游+數字”為導向,在現代科技中發展新業態。實施安康智慧文化、智能旅游、數字文博、沉浸式文旅等數字化工程,通過現代科技手段讓安康熱門文旅路線、人文景觀、非遺項目、文物遺跡以及自然生態在數字平臺上精彩呈現。策劃創立文旅“數字游民公社”,使足不出戶“云游”安康成為新的旅游消費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