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協委員、陜西文投安康文化旅游產業投資有限公司品牌總監 劉仰
我市致力打造“秦巴明珠 幸福安康”生態旅游目的地,通過提煉地域文化、繁榮文藝創作、推進非遺傳承保護、加強文物利用等方面探索出具有安康特色的文旅融合發展路徑。在肯定成績的同時,必須正視不足。首先,安康文化具有多元性,內容繁雜、縱橫交錯,但缺乏集中性。其次,與旅游產品的融合中,文化底蘊表達不夠深入、文化故事傳播不夠廣泛、文藝創作應用不夠徹底、綠色生態轉化不夠具體。第三,部分傳統文化傳承和表達方式單一守舊,不利于傳播,不利于被大眾接受。第四,文化賦能反映在旅游產品上,存在文化品牌不夠響亮、文化標識不夠突出、文化表達載體單一、文化內涵不夠深厚的問題。
一、弘揚“水文化”的現實意義和價值意義。以水文化保護、傳承、弘揚、利用為主線,深入挖掘水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積極開展水文化傳播,提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水文化旅游產品是安康弘揚“水文化”的現實意義和價值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安康涉水資源豐富,類型多樣。全市有495處具備開發價值的涉水資源單體,分4大類16亞類33基本類型,分布于漢江兩岸。二是安康漢水歷史悠久,意義重大。漢江穿城而過,歷史悠久,遺存豐富,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重要水源涵養地。三是安康因水而美,旅游因水而興。安康水資源豐富,居全省第一,丹江口水庫入庫水量66.4%來自安康。80%以上景區與水相關,水成為旅游市場的重要資源支撐。安康文旅持續升溫,一泓清水功不可沒。
二、做活“水文章”與安康旅游的深度融合。依托漢江水利設施及特色場館,構建全方位水文化展覽體系。不僅聚焦于南水北調、水歷史等核心內容,還拓展至水生態、水科普、水產品等多個領域,形成多層次、廣覆蓋的展示格局。例如,利用瀛湖、“安康湖”等自然資源,建設多點式中國水文化博物館,讓水文化“活”起來,成為可看、可聽、可觸摸、可感知、可體驗、可消費的旅游產品。
三、加強水文化載體傳播,增強吸引力。充分挖掘漢水文化載體,包括語言、書籍、藝術、傳統節日、建筑等,通過《漢水安康》等紀錄片及《郎在對門唱山歌》等文藝作品,展現安康水文化的人文內涵。同時,利用鳳堰古梯田等世界遺產及南水北調十周年等事件,豐富水文化傳播內容。結合短視頻等新媒體手段,加大傳播力度,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旅游吸引力。
四、構建水旅融合產品體系,彰顯硬實力。以水文化為靈魂,構建安康水旅融合十大產品體系,包括水上游樂、水上運動、水上民宿、游船夜游、節慶賽事等多個領域。依托“一湖兩岸”水旅產品,形成夜安瀾、漢江畫舫、水文化主題公園等核心旅游品牌;游船觀光產品實現豐富船舶類型,提供多樣多元多態文化娛樂活動;水上休閑產品探索“文旅+民宿+水系休閑”模式,發展水生態度假綜合體,打造安康水宿、船宿品牌;漢江夜游產品打造沉浸式演藝游船,發展集夜游、夜娛、夜食、夜賞、夜健為一體的多元水旅融合夜經濟;水利風景區產品深入挖掘治水歷史內涵和時代價值,策劃“飲水思源”水利記憶征集活動,講好治水·護水·興水故事;水鄉古鎮產品注重品牌保護與開發并重,展現漢江航運文化、會館文化、農耕文化、商埠文化的獨特魅力;節慶賽事產品持續擦亮安康品牌,做優中國安康漢江龍舟節品牌,創新嵐皋文旅村BA等賽事;漢水味道美食產品圍繞生態、富硒等資源開發特色宴席,推出“沿著漢水來打卡”舌尖美食線路;研學教育產品打造漢水人文生態博物館群,建設漢水文化博物館,安康水文化科普教育基地等場館,構建漢水文化與地方歷史文化、生態文化、紅色文化多主題融合的現代博物館體系;漢水文化產品加大漢江水道、子午古道、茶馬古道、巴山鹽道等遺址遺跡保護,打造“古絲綢之路源點”“漢文化發祥地”“移民文化窗口”等文化名片,構建安康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