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面魚兒,也有兩種不同的吃法,一種是漢陰的,叫“科馬古得兒”,面魚兒是白色的,用米粉做成,澆醋湯子吃;
另一種安康的,叫“漿水面魚兒”,面魚兒是有黃色、白色兩種,黃色用包谷面、白色用米粉或菱角粉做成,配著漿水、漿水菜、大蒜辣子、炒韭菜和油潑辣子吃。
傳統的面魚兒是用包谷面或米粉、菱角粉為原料,因包谷面做出的面魚入水久后易散,故多用米粉或菱角粉做面魚,易定型持久而不散。
做面魚講究的是熬煮,粉/面下鍋置于煤爐上,用沸水加入不斷攪拌,使粉/面均勻沾水受熱,期間要不停用搟面杖攪拌,要保證粉/面漿煮熟還不粘鍋燒糊,攪拌的力度和方向就全靠多年積累的經驗。熬煮成熟的包谷面漿,稀稠得恰當好處,過稀掉在鍋里難以成形,過稠壓制過程就格外費勁。反復加沸水三次并充分攪拌勻凈后,沸水才能把粉/面煮熟。
熬煮攪拌均勻的米漿
做面魚兒用的工具是漏勺,最早是用大葫蘆切兩半所做的葫蘆瓢,用燒紅的火鉆鉆出一個個的小洞,后來有了鋁制漏勺就很少有人再用葫蘆瓢了。
熬煮熟的粉/面漿,即將迎來“名副其實”的關鍵一步,大勺子舀起粉/面漿,倒入漏勺,用勺底來回碾壓,一條條“小魚”就從漏勺底下躍入鍋中,隨著水花起舞。
面魚兒入水
煮熟的面魚兒,放在涼開水里一冰,待熱氣散盡,舀起一碗,澆上漿水、蓋上漿水菜、韭菜,放兩勺大蒜辣子,加一勺油潑辣子,稍作攪拌后,一勺一口、一口一勺,夏日的暑氣瞬間化為烏有,一種安康獨具的酸爽讓人沉醉其中。
吃面魚兒基本不用嚼,軟和的面魚兒和酸菜一道順喉而下,吃兩口喝上一口漿水,回味悠長。
禹家做面魚兒已經有四十多年了,年過花甲老禹兩口子本不想再做下去。但去年蓋房子歇業期間,就不停有老顧客問啥時候開張,念叨著好久沒吃到這一口了。
老顧客的期望讓閑不住的老兩口忙完了房子忙端陽粽子,稍作休整又開始延續著對傳統吃食的勞作。每天起早貪黑,尤其是夏天天氣熱,各種食材、調貨、配菜都得當天現做,一天從早上四五點一直忙到黑,其中辛勞,不做熟食的人難以理解。
現在城里賣面魚兒的很少了,吃面魚兒的年輕人更少了,但老一輩的安康人隔三差五還是想那一口,要么到攤子上去吃一碗,要么遇到沿街叫賣的端上一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