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腳桿追求半邊菜
相傳很早以前,嵐河岸邊住著一對青年男女,男的姓麻,女的姓連。
麻員外富甲一方,一共養了三個兒子。老大麻農,忠厚老實;老三麻將,“白話鳥舌”,奸巧無比。唯有二少爺麻虎,英俊瀟灑、知書達理,頗得寵愛。
對門連家的獨生女兒風姿綽約、貌美如花。由于秀發梳向半邊,鄰居們戲稱為“半邊蓮”。連家原先是生意人,后來因為往生漆里摻水太多,致使生漆壞掉,虧得血本無歸。最終淪為貧民,靠扯草藥過日子。
麻虎和半邊蓮自小青梅竹馬,情投意合。看看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兩人便不約而同地想到了一起。麻虎大膽向父母說出要娶半邊蓮為妻的想法,不料遭到父母的極力反對。那頭,半邊蓮不好向父親表白,只是悄悄向媽媽吐了真情,工作同樣也不順利。就這樣,一對苦命鴛鴦硬生生被門第觀念拆散了。為了躲避尷尬的婚姻,半邊蓮一家三口逃進了巴山老林安了家,從此隱居起來。
半邊蓮走后,麻虎的母親患上了風濕病,疼痛萬分,幾乎癱瘓。為了尋找愛情,為了治好母親的病,麻虎踏遍千山萬水尋找半邊蓮。為了趕時間,有時候干脆挽起褲腳在林間濕漉漉的小路上行走,腳桿上經常爬滿了吸血的螞蝗,使白腳桿變成了“麻腳桿”。因為本身姓麻,幽默詼諧的麻虎從此便以“麻腳桿”的綽號自詡了。
誠心動天地,功夫不負有心人。在麻虎的堅持下,終于在巴山老林找到了半邊蓮。半邊蓮念在麻虎的情分和執著上,費盡心血治好了準婆婆的風濕病。
由于麻虎舍不得離開半邊蓮,半邊蓮又不愿離開巴山老林,于是,麻虎決定遷到老朳居住。后來,他們結了婚,生了孩子。兒子取名叫天蒜,女兒名叫葉上花。
朋友,如果你要找半邊菜、麻腳桿、天蒜和葉上花,就趁著山竹抽筍的季節上老朳找好了。它們都是好吃又營養的野菜。
肥腸砂鍋的傳說
砂鍋是用專制陶瓷缽缽當鍋碗煮出的便餐系列。厚厚的陶缽亦鍋亦碗,湯上的油層如同蓋子,火熱的湯菜、火熱的心腸烘托出火熱的生意、火熱的氣氛。夏天吃砂鍋,發汗祛邪;冬天吃砂鍋,活血驅寒。春秋吃砂鍋,更加過癮。
嵐皋砂鍋,有菜有湯,方便有味,經濟實惠。嵐皋砂鍋,宜飯宜酒,一人一個,共桌分餐,文明衛生。
嵐皋砂鍋,有葷有素,濃而不膩,淡而不薄。素的通常叫“三鮮”,葷的有“排骨”的,有“雞塊”的,還有“肥腸”的。真叫“蘿卜白菜,各取所愛”,進店由你點來。說起肥腸砂鍋,還有一段故事呢。
嵐皋人和紫陽人有一個很大的共同點,喜歡打諢開玩笑。傳說幾個青壯年男人下河脫得赤條條的,把衣裳褲子頂在頭上,正準備涉水渡河,被一大伙洗衣裳的年輕媳婦看到了。她們想以眾欺寡、討個便宜。于是,一個潑辣的少婦首先開腔了:“哪來的書生,哪來的兒郎,這么大的流水,過個什么河江?腦殼上頂個褲子,胩里夾個豬大腸(雞雞)”。這頭也不示弱,馬上回敬道:“哪來的媳婦,哪來的姑娘,這么大的河水,洗個什么衣裳?不如借你砂罐,燉我這個豬大腸”。一伙年輕媳婦啞巴吃黃連,有苦難言。自此,“借你砂罐燉我豬大腸”便成了罵人的笑話。
想必嵐皋的肥腸砂鍋,也是受了這罵人話的啟發吧。
嵐河船夫和燒辣子魚
燒辣子是嵐皋巴人席上不可或缺的“常客”,做起來也很簡單。根據食客的需要,選取辣度合適的青椒,放在炭火上燒熟(皮上須帶少量黑泡),拍去灰塵,加鹽、加大蒜,放入石缽內稍稍搗碎即可。這樣做的燒辣子,吃起來既有清香,又有焦香,下飯頗佳,拌菜亦美。
會做燒辣子,就不愁做燒辣子魚。做燒辣子魚最好選用南宮湖兩、三寸長的小白魚,破好、腌透,炸個“皮脆里嫩”。放油打韭菜湯,倒入燒辣子和炸好的魚,拌勻煮開即可。特地提醒喜歡用“打屁蟲面面”的廚師注意,韭菜要切細,湯中絕不能亂放其它作料,應保持原汁原味。讓人吃著有微辣、清香、焦香加魚香的感覺,是為上品。
沒有小魚的也可用大魚代替。前期操作跟做麻辣燴魚相仿,也要剔成小塊、腌好,盡量少帶魚刺,炸個“皮脆里嫩”,然后再燴。
說起這燒辣子魚,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呢。相傳早年有個姓屈的艄公,漲大水將船灣在一個叫猴兒崖的地方。上不沾天下不著地,灰盡火熄,又脫不開身。船上無米、無菜,只剩下幾條生魚和兩瓶好酒。
情急之中,想起了岸上住的朱家老漢。這朱家老漢能文能武,是條江湖好漢,兩人交情很深。于是,屈老漢便向老朋友求救,叫瓦兩碗米、拿一匣洋火,摘一捧青辣子,下來“掐酒”。朱家老漢除了滿足上述要求外,還帶了二斤熟牛肉和一壺小甑子包谷酒。不知是突發奇想還是餐具不便,屈老漢竟把燒辣子和魚搞到了一起,還摻了湯。結果,味口還很好!三個人就著燒辣子魚和牛肉“開席”了,竟來了個瓶空壺空、一醉方休。
這朱家老漢當過保長,是一方名人。經他一渲染,這燒辣子魚就在溢河壩逐漸傳開了,還傳到了城防團的。說來也巧,猴兒崖就在百家拐的對面。如今,燒辣子魚成了南宮湖漁家樂和釣魚島漁家樂的招牌菜,這也許與他們的爺爺有關吧。
據說當年那個艄公老家就是六口街上的,也不知六口屈家的后代學沒學會做燒辣子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