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產豐饒的陜南秦巴山區,有山、有林、有水、有坡,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是一方百姓生存寶地,有很多有趣的動植物,也有很多野菜,折耳根、旱菜、蕨菜、蒲公英、小蒜、灰灰菜、薺菜、刺包坨、香椿……多得叫不上名來。這些山野菜,卻少有人知曉野菜的學名,聰明的嵐皋人腦洞大開,為這些野菜取一些稀奇古怪的名字沿用至今。即使一些辨識度很高的野菜,十里八鄉的嵐皋人也會滋生不同的稱謂。如今正走上餐桌成為宴請親友的綠色美味佳肴,有一種野菜,好吃的不得了,名字叫半邊菜,有山有水有坡的自然環境也最適宜半邊菜生長,這里半邊菜供人們采食千年,這些都是鄉村百姓的美味佳肴,也是填補百姓生活的調樣野菜。
正宗的半邊菜,只屬于千米之上的山野(生長于海拔980-3500m之間)且半陰半陽、土壤肥沃、環境濕潤的高山林間。
半邊菜有學名亦有別名:學名華中碎米薺;別名菜子七、婦人參、普賢菜、半邊蓮!侗静菥V目》這樣的藥學名著對其都有記載:半邊蓮屬稀有野生草本植物,具有清酷熱、解體毒、益脾胃、瀉肝火、降血脂之功效。而現代醫學也認為半邊蓮功效能止咳化痰;活血消腫。主百日咳;慢性支氣管炎;跌打損傷;解毒排滯。有“天然抗生素”的美稱。當地父老就地取材,用它來治病,沒有副作用,還具有良效。而且對癌細胞有較強的抑制作用,老少皆益,是人們生活中彌足珍貴的健康森林蔬菜。
嵐皋半邊菜可焯漿水酸菜,加點油、鹽、辣椒,是吃面食、米飯和包谷珍最好的下飯菜之一;也可將其曬干和臘肉同炒,濃香馥郁、韻味悠長,讓人回味無窮;曬干后還可做蒸肉墊底,油而不膩、綿而不韌、野味十足,是獨具嵐皋特色的梅菜扣肉。
我們沒有經歷那個年代,難以感受父輩們曾經的苦難。我出生于上世紀60年代初,那是生活極其困難的年代,而我的童年是在一個山區度過的。
聽父輩和老人們講,在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家家戶戶生活十分艱難,過著食不果腹的生活,沒別的辦法,大人孩子天天到山里、坡里去挖野菜(半邊菜)充饑,把野菜當成了主食,地里的野菜一露頭就挖,有的連根刨出來吃。坡里的挖完了,就到山上去挖,當年家鄉父老鄉親就是靠著吃山上、坡上的野菜(半邊菜)以維持生命、度過了難關。而據說其他地方真有餓死人的,每當提起這事,父輩和老人們都十分感激山里、山坡上的那些野菜(半邊菜),確實是艱難時期的“救命菜”。
嵐皋的野菜(半邊菜),牽引著一代由一代。它是貧困時期的寶藏,曾維系著家鄉人民度過了難關;它是醫治病痛的良藥,治好了一方百姓的病痛和創傷;它還演繹著許多動聽的故事,引發著一輩又一輩嵐皋人講下去……
相傳很早以前,嵐河岸邊住著一對青年男女,男的姓麻,女的姓連。
麻員外富甲一方,一共養了三個兒子。老大麻農,忠厚老實;老三麻將,“白話鳥舌”,奸巧無比。唯有二少爺麻虎,英俊瀟灑、知書達理,頗得寵愛。
對門連家的獨生女兒風姿綽約、貌美如花。由于秀發梳向半邊,鄰居們戲稱為“半邊蓮”。連家原先是生意人,后來因為往生漆里摻水太多,致使生漆壞掉,虧得血本無歸。最終淪為貧民,靠扯草藥過日子。
麻虎和半邊蓮自小青梅竹馬,情投意合?纯吹搅苏劵檎摷薜哪挲g,兩人便不約而同地想到了一起。麻虎大膽向父母說出要娶半邊蓮為妻的想法,不料遭到父母的極力反對。那頭,半邊蓮不好向父親表白,只是悄悄向媽媽吐了真情。就這樣,一對苦命鴛鴦硬生生被門第觀念拆散了。為了躲避尷尬的婚姻,半邊蓮一家三口逃進了巴山老林安了家,從此隱居起來。
半邊蓮走后,麻虎的母親患上了風濕病,疼痛萬分,幾乎癱瘓。為了尋找愛情,為了治好母親的病,麻虎踏遍千山萬水尋找半邊蓮。為了趕時間,有時候干脆挽起褲腳在林間濕漉漉的小路上行走,腳桿上經常爬滿了吸血的螞蝗,使白腳桿變成了“麻腳桿”。因為本身姓麻,幽默詼諧的麻虎從此便以“麻腳桿”的綽號自詡了。
誠心動天地,功夫不負有心人。在麻虎的堅持下,終于在巴山老林找到了半邊蓮。半邊蓮念在麻虎的情分和執著上,費盡心血治好了準婆婆的風濕病。
由于麻虎舍不得離開半邊蓮,半邊蓮又不愿離開巴山老林,于是,麻虎決定遷到老朳(嵐皋方言,深山老林)居住。后來,他們結了婚,生了孩子。兒子取名叫天蒜,女兒名叫葉上花。
陜南秦巴山區遍地都是“寶貝”,地上長的,水里游的,天上飛的是應有盡有,而這些野味是純天然的,既營養又健康。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半邊菜,吃起來細膩柔軟,清爽可口,并且還有很好的藥用效果。 朋友,如果你要找半邊菜、麻腳桿、小蒜和灰灰菜,就趁著山竹抽筍的季節上老朳找好了。它們都是好吃又營養的野菜。
現如今,豐衣足食的環境里,人們對健康越來越重視了,粗糧,野菜,返璞歸真的生活成了城市居民的向往。吃膩了雞鴨魚肉的人們想念了曾經共患難的老朋友——半邊菜,它被順理成章,堂而皇之地請進大雅之堂,成了城里人熱捧的菜肴。品種繁多的山野菜(半邊菜)經過包裝,搖身一變成為貴族,走進超市,走進廚房,端上餐桌,它成了純天然的綠色食品,倍受人們青睞了!
每年的清明前后,幾場春雨暖花開、草長鶯飛的時節,一些精明的城里會攜妻或結伴走進一些鄉村踏青,他們一邊欣賞桃紅柳綠的無限春光,一邊在高山林間采來鮮嫩的半邊菜,然后如獲至寶地拿回家嘗鮮。
在過去一些人因為吃不飽飯,就上山挖半邊菜來填飽肚子,但是在人民日益重視營養和保健的今天,半邊菜普遍受到城里人追捧,有人甚至不遠千里來到農村采摘。半邊菜突然“火了”起來,好多菜市場上價格不菲,好多高檔餐館里“身價”上漲,在嵐皋都是常見的“野菜”,極其普通常見,村里人最多采摘一點調節一下口味。隨著對這些不起眼植物的研究,半邊菜的營養和藥用價值凸現而出,越來越得到鄉親們的青睞。我就是其中的先行者之一。
仲春與暮春尚未交接班兒,半邊菜的嫩芽已經在默無聲響、悄無聲息之中偷偷地露出了頭兒。拙樸純凈的半邊菜,是大自然的精髓和禮物,我喜歡在春天里挖野菜,吃野菜。與大自然零距離接觸,能看見春天怎樣從松軟的泥土里拱出嫩芽,能感受到春風在春日融融里送來一縷微涼。雖看不到蝴蝶翻飛的倩影,但看見了毛毛蟲努力蠕動的身軀;雖聞不到濃郁的花香,卻聞到了野菜泥土的芬芳。我和妻子每年我們都忠實地履行著這個約定,因為踏青挖半邊菜讓我們享受到了無窮的樂趣,投身大自然的懷抱,去看看沒看見過的另一種春天,咀嚼一下春天的味道,找尋半邊菜的那種美好感覺,成了夫妻一個快樂的源泉。
現在安康百姓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半邊菜不再是充饑裹腹之用,它伴隨著人們從貧窮的年代里走出來。春季到來,鮮嫩的半邊菜,大抵是來自秦巴山的慷慨饋贈和自然界的恩賜吧;已成為人們創收致富的綠色食品,也隨之進入我們的餐桌,也成了嵐皋人饋贈遠方親朋、年節最好的禮物。半邊菜為舌尖上的安康增光添彩。
文/圖:廖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