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訊員 潘定安
石磨是陜南老百姓沿襲已久的傳統生活工具,過去,鄉下加工糧食主要靠它,而小石磨則是廚房用的最多的工具。去蜀河古鎮,看到旬陽縣棕溪鎮轄區路邊一農戶正在小石磨推豆腐。
主人告訴我們,磨豆腐首先是頭天晚上泡好黃豆,冬季最少也需要3、5小時,次日早晨即可加工 。浸泡時間一定要掌握好,不能過長,否則失去漿頭,做不成豆腐。 “石磨在過去是家家戶戶都有的家什,逢年過節家里就做點豆腐,那時候肉食少。”
“小石磨子一個人就行了,右手推左手放泡好的黃豆,要協調一致。”了解后得知,棕溪鎮沿漢江一帶,有種黃豆歷史,這主要是因為豆腐可以當飯吃,像菜豆腐、米豆腐。也可以做菜肴,如煎豆腐、燒豆腐、涼拌豆腐等。
現在條件好了,城里人對小磨豆腐很稀罕,他們說:豆腐含蛋白質高,成了飯桌上必需品。
煮漿點漿。把榨出的生漿倒入鍋內煮沸,不必蓋鍋蓋,邊煮邊撇去面上的泡沫;鹨螅荒芴,防止豆漿沸后溢出。豆漿煮到溫度達90—110℃時即可。溫度不夠或時間太長,都影響豆漿質量。經過這些工序后,一鍋豆香四溢的菜豆腐出鍋了,你只需要大開味蕾。男主人磨豆腐,女主人上灶加工,這樣不成文的規矩在漢江兩岸延續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