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什子,又叫麻食子,西北地區傳統小吃,其歷史可追溯到元代(元代飲膳太醫忽思慧在《飲膳正要》一書中說:“禿禿麻食回回食面,系手撇面,白面六斤做禿禿麻食,羊肉一腳子,炒焦肉乞馬,用好肉湯下,炒蔥調和勻,下蒜酪、香菜末。”),可見在元明之際,麻什子已經流行,而且是回族人的食品。
在安康這個南北交融、米面均沾之地,麻什子算得上面食中的主力,與扯面、“樓”面、燙面餅子等并肩扛起安康面食大旗。
關于麻什子名字的由來,猜測應該與傳統做法的造型有關,關中一帶在草帽上“次”出來的麻什子上帶著草帽的麻點點子,安康一般在稍箕子上“次”的麻什子上帶著竹篾條子的條紋,因形起名,于是就稱之為“麻什子”。
安康吃麻什子講究菜多、汁濃,燴一鍋麻什子起碼得有六七樣子配菜,木耳、黃花、冬瓜、豆腐、洋芋、紅蘿卜、西紅柿等等,更離不開煵好的肉疙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