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軒
認識正陽,從吃一口春日的時令春鮮開始。
正陽的春,比低山地區來得晚一些,清明已過,春風卻依舊料峭,草甸上積雪消融,涓涓縷縷浸入地皮,春雷一震,草木趕忙冒頭破土,春日一照,又窸窸窣窣爭先長大,大地變得熱鬧起來,連綿的群山漸染新綠,桃杏芬芳不歇,樹尖兒上的香椿才嶄露頭角,地里的春筍、莧桿蒿、花椒葉、薺菜也生了新芽,生機盎然之間,“采春人”趕早扎進山林田野,去尋找不可多得的春日美味。
農歷三月,地氣定發,若是瞥見田埂上、道路邊一叢叢蔥蘢的新綠,那準是薺菜的身影。薺菜俗名地米菜,纖長的莖葉挨著地面擴展開來,匍匐生長,像舒展的羽毛。“陽春三月三,薺菜當靈丹”,春日的薺菜,是大自然的饋贈,掐上一把嫩尖兒撩水剁碎,做成包子或餃子,不僅味道鮮美,更能平肝明目、清熱排毒。
香椿是春天的信使,香椿生在樹上,三五一簇,剛冒頭的顏色嫩黃,一兩日便微微發紫,油油亮亮。常聽人說“雨前椿芽嫩如絲,雨后椿芽如木質”,必須趕在一場春雨之前,掰下樹頂最嫩的芽,或與金黃鮮亮的土雞蛋合炒,一道熱氣騰騰香椿炒蛋奉上,或裹上面糊糊下入滾油,炸香椿魚兒,酥脆爽口。不管怎么吃,一口咬下,都足以把這滿滿的春意吃進嘴里。不過,香椿氣味特殊,喜歡者趨之若鶩,不喜歡者避之不及,曾有人用“一箸入口,三春難忘”來形容香椿的口味,這樣想來,難忘的或是美味,抑或對這種特殊的“香味”。
春吃芽,夏吃瓜,秋吃果,冬吃根。春筍也是正陽群眾春日餐桌稍縱即逝的美味。嫩筍去殼,在開水里滾上一圈,或滾刀切塊,與臘肉同燉,滿口滋味;或撕成細絲,同春韭同炒,清新爽嫩。汪曾祺先生曾用“春初新韭,秋末晚菘”來形容言簡意賅、不加修飾的文章,大抵就是取“春韭之味”的清新來形容文章的雋永之感吧。
民有俗語“不時不食”,在正陽人民的心中,食春鮮與春耕、播種、采茶、制茶同等重要,這是大家迎接春天最直接的方式,也是對季節感知最具象化的體現,唐人有詩“愿得長如此,年年物候新”,一口春菜下肚,才算不辜負大好春光,才算真正品味到春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