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建中
羅家大院位于白河縣橋兒溝文化旅游街區中段,是明清白河父子鄉賢羅循、羅洪先的舊居。明嘉靖二十一年《陜西通志·卷二十八鳳翔、漢中、平涼三府鄉賢》記載:漢中府白河縣有鄉賢張綺、羅循、羅洪先等。又據清光緒《白河縣志·第十卷人物》載:“光緒十九年(1893),騄與紳士祀羅循及洪先于鄉賢祠。”這些都明確記載羅循、羅洪先父子,是明清時白河文廟鄉賢祠(今中共白河縣委大禮堂)祭祀的鄉賢。
羅氏本江西吉水(今江西省吉安市吉水縣)人,元末明初戰亂流徙到湖廣(今湖北省、湖南。。明成化十二年(1476),明廷增設白河縣讓流民就近附籍,羅氏又舉家遷入白河縣城橋兒溝附籍。羅氏后人羅循,字遵道,勤奮好讀,冬夏不輟。明弘治八年(1495)、弘治十二年(1499),羅循分別以白河科考籍考中舉人和進士。
羅循之子羅洪先(1504—1564),字達夫,號念庵,明江西吉水籍白河人,江右學派代表人物,杰出的地理制圖學家,中國術數《紫微斗數》創始者。明世宗嘉靖八年(1529),以江西吉水科考籍考中狀元,成為明清白河文廟祭祀的鄉賢中唯一一位狀元。那為什么羅洪先科考籍是吉水,卻是白河鄉賢呢?因為“明士人隨處應試,不拘一籍。循占白河籍,洪先仍為吉水人。”即羅氏的原籍是江西吉水,故羅洪先是回原籍江西吉水參加科考的。而羅洪先父親的籍貫地是白河,所以羅洪先籍貫地也是白河。
據羅洪先《先大夫傳》《甲寅夏游記》載:“白河,予之并冊也。予先大夫著籍漢中白河,有故居尚存,生宜人妊予于是。”“自白河挈家起復,寓京師。復除工曹,理呂梁洪,遂以命名。”就是說,明弘治十四年(1501)五月,羅循父親羅玉去世。羅循辭刑部廣東司主事任回白河,為父守孝。又清光緒《白河縣志·卷十人物》載:白河縣城“繡屏山左有廢壟,至今呼之為‘狀元墳’云。”這說明,白河縣城繡屏山左是羅家祖墳,葬有羅洪先祖父羅玉墳墓。明弘治十七年(1504),羅循守孝三年期滿后,帶著孕有羅洪先的夫人重回京師(今北京)。寄居京師不久,羅循被明廷任命為工部都水主事,繼而羅洪先出生。因為,羅循具體負責管理泗水流經徐州(今江蘇省徐州市)的呂梁等洪。所以,給出生的長子起名洪先,表達了羅循以治理洪水為先、無暇照看羅洪先的歉意。
那羅洪先回過白河橋兒溝舊居嗎?答案是回過。羅洪先是生員時,曾回白河橋兒溝故居,后到洵陽靈崖寺讀書。“洪先為諸生時,從白河來讀邑之靈崖寺,嘉靖八年成進士第一人。”“羅洪先,字念庵,本吉水人,父占籍白河,洪先來洵讀書城外之靈崖寺。”前述都記載羅洪先考中秀才后,曾由江西吉水回白河舊居。后溯漢江而上,到洵陽縣(今安康市旬陽縣)城外1千米處的靈崖寺院讀書。史籍有記載的羅洪先第二次回白河舊居,因發背癰未成行。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三月,羅洪先苦于在江西吉水屢有問學、拜訪之紛擾至,靜不下心來靜修,就打算回白河縣橋兒溝羅家故居靜修。途中,因在湖廣黃州府黃陂縣建明山(今屬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木蘭山)講學時生背癰,5個月后病稍好就折返吉水。
明嘉靖年間,橋兒溝羅家大院遭人侵占。時任鄖陽撫治鵝山張雨移檄漢中府金州白河縣(時漢中府屬鄖陽撫治范圍),要求調查解決此事。接令后,由洵陽知縣江明府、白河知縣李尉聯合核查了橋兒溝羅家舊居和地,并歸還了羅家,還增修了羅家祠堂。張雨撫治鄖陽時,羅洪先曾作《中丞鵝山張公出鎮鄖陽》詩祝賀。
張雨,字惟時,江西吉安府萬安(今江西省吉安市萬安縣)人。與嚴嵩和羅洪先都是江西同鄉,或受羅洪先之托或受嚴嵩之托,移檄白河縣要求調查解決橋兒溝羅家大院遭人侵占事。橋兒溝羅家舊居歸還后,羅洪先為此事曾專門賦詩兩首答謝。
從《洵陽江明府白河李尉奉臺檄飭先廬還侵地賦謝》“先廬昔寓白河壖,畚土誅茅六十年”句推測,橋兒溝羅家大院建于60年前的明弘治年間。明弘治十二年(1499),羅循占籍白河中進士觀政刑部后,曾回白河置家立業,建起羅家大院。明、清兩代,羅循、羅洪先父子也成為經禮部核準后,祭祀在白河文廟鄉賢祠的鄉賢,是白河科舉讀書人引以為傲的表率和榜樣。
1954年7月至1955年6月,拆除白河文廟改建縣大禮堂,俗稱“白河縣大會場”。1990年代中期,白河縣大會場已年久失修。2003年1月,改造白河縣大會場為縣委大禮堂并啟用。2015--2017年,投資對橋兒溝羅家大院進行保護仿古修繕。2018年,白河縣成立“羅洪先文化研究會”。至今,依托羅家大院已建成“羅洪先文化紀念館”。不僅培植豐厚了橋兒溝國家AAA文化旅游景區的優秀傳統文化底蘊,保護弘揚了白河優秀傳統文化;而且,為橋兒溝增添旅游新亮點,提升了全縣文化軟實力和旅游業的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