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拓融合發展的新天地
——漢陰縣融合發展文化旅游產業紀實
通訊員 秦小娟
春暖花開時節,漢陰天藍水清,油菜花黃柳綠。
漢陰縣游客接待服務中心建設正式啟動,第十一屆油菜花旅游季激情啟程,“沈氏家訓展覽館”項目一期和月河川道農業旅游觀光帶建設如火如荼……每到春天,在安康旅游的秩序冊中,漢陰油菜花節作為春天最早的一道旅游大餐,總是給人們無限的期待。
農旅融合、文旅融合,三產與旅游融合,正在成為漢陰生態旅游的主體架構,融合讓漢陰旅游走出新境界。
新發展:因時而動創造旅游良機
“以前說安康旅游沒人會想到漢陰,在大家的印象中漢陰一馬平川,無奇山異水,無鬼怪傳說,那時的漢陰與旅游是不沾邊的,在全市旅游大盤子中,漢陰不是重點。”縣旅發辦主任郭道寶談起漢陰旅游感觸很多。
月河川道,南北二山,保留著珍貴的農耕文明的歷史賦存。隨著生態旅游的興盛,漢陰旅游后發追趕,有了自己獨特的身影。
漢陰,作為安康境內重要的南水北調水源涵養區和國家主體功能試點示范市的核心區,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同時,漢陰縣從旅游上發現自身資源優勢,向生態旅游精準發力,既保住了綠水青山又挖掘出金山銀山。
策劃先行、規劃引領、分步實施,以“一心三線”為主軸,持續深入打造“四季旅游”、“漢陰小吃”品牌,讓“生態漢陰、養生福地”成為漢陰旅游形象宣言。
在縣城,可游覽三沈紀念館、龍崗公園、西壇老街、文峰塔、明城墻等景點。出縣城,向南沿漢漩路,鳳凰國家森林公園、鳳堰古梯田、漩渦古鎮、漢江觀景帶,移民文化和農耕文化給人以靈魂的沖擊;向北,觀音峽、觀音水庫游覽區和雙河口古鎮,讓人們找到回歸自然、探尋歷史的孔道;在川道沿線,雙乳千畝荷塘、兩合崖宗教旅游區、龍寨溝奇石、花果村旅游休閑度假、現代農業觀光帶,自然與人文交相輝映,成為月河川道上不多的旅游休閑之所。
如今,鳳堰古梯田被國家農業部、水利部評為“中國美麗田園”、“國家水利風景區”,鳳凰山森林公園被國家林業局批復為國家級森林公園,龍崗公園獲得“國家AAA級旅游景區”;漢漩公路被陜旅集團命名為“陜西十佳最美鄉村公路”。
“十二五”期間,十天高速公路漢陰段建成通車,漢漩路改造全面完工,平澗一級路、石紫嵐二級路、漢陽漢江大橋開工建設。在全縣農村,建成農村示范路820公里,美麗鄉村建設走在全市前列,漢江、月河出境水質保持國家Ⅱ類標準,中央媒體先后報道漢陰循環發展、生態建設成果,過去的“抱翁灌園”之地,有了創新發展的新形象。
在全縣“十三五”規劃綱要中,眾多關于漢陰文化旅游發展的高點謀劃、務實項目,讓人耳目一新,催人奮進。“深度開發漢陰生態游、文化游、鄉村游,力促漢陰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是宏偉藍圖,也是切實之舉,認準了我們就要走好走快走扎實!”縣委書記周永鑫說。這樣的認識,不僅是漢陰縣委政府一班人的見識,事實上已經成為全縣農村經濟發展的行動指南。
新境界:文化之力勁展旅游大旗
漢陰在抓旅游硬件建設的同時,緊扣文化是旅游產業發展的靈魂這一牽魂工程,加強傳統文化、鄉賢文化、古驛站文化和紅色文化品牌建設,推進全域旅游,迎接大眾旅游時代。
自“沈氏家訓”被中紀委推廣后,“沈氏宗祠”被人民網推薦為最值得去的地方。漢陰以此為契機,以鳳凰山國家森林公園和三沈文化產業園建設為重點,啟動沈尹默書法研究院、觀音峽景區、沈氏家訓展覽館建設項目,持續推進鳳堰古梯田、雙河口古鎮、月河川道農業觀光帶等重點文旅融合、農旅融合項目建設,提升龍嶺、三元、堰坪、東河、花果等旅游村建設水平。從點到面,從面到線,漢陰旅游布局氣象初現,后勁有力。
雙河口文化旅游名鎮投資8180萬元,實施了陜南人民抗日第一軍紀念館建設、雙溪寺保護性修復、集鎮街道路面、老街、新街住戶外墻仿古包裝等6大類16個項目建設,挖掘絲綢之路文化和棧道、驛站商旅文化,打造百年老店盛景,復原百年古鎮風貌。
在儒、佛、道三教合一的兩合崖景區,建成集旅游、觀光、休閑和傳統宗教文化活動為一體的旅游綜合體?h上組織文化工作者和資深民間藝人,挖掘出皮影戲、小場子、地蹦子等一批鄉土文化優質資源,開展書法、民歌進景區、進農家樂活動,提升旅游吸引力。每年從“送歡樂下基層”活動開始,群眾文藝交流活動不斷,全年上百場大中型文藝演出,來自民間,民間演出,回到民間,形成了漢陰旅游民間演藝的特色品牌。
今年,縣上加緊搭建旅游綜合服務平臺,完善旅游標識體系,建設一批星級客棧和民俗酒店,提升旅游接待服務水平。同時,眼光向外抓聯動,與石泉、紫陽、漢濱等縣區旅游景點串聯,打造一批覆蓋全縣、貫通周邊的兩日游、三日游精品線路。精心辦好四季旅游系列活動,與去哪兒、途牛、村游網等知名旅游網站合作,開通旅游在線服務,擴大漢陰生態旅游影響力。
新手筆:旅游扶貧雙聯提質增效
“兒子領著客人滿山轉照相留念,兒媳婦負責客人住宿,我負責給客人做可口的飯菜,我老伴是給我打下手,旺季一天不得閑!”漢陰縣漩渦鎮田梁農家樂的女主人馮大嬸笑呵呵地對記者說。全家圍著旅游轉,在漢陰鄉村隨處可見?h城周邊農家樂數年興盛,不僅成為漢陰城里人周末度假的心儀之地,也名氣遠播周邊城市。農家旅游近年來在漢陰發展迅速,以鳳堰古梯田明清農耕風情游為標志,鄉村旅游已經成為漢陰生態旅游的主打戲。
小小的農家樂,大大的影響力,央視4套《遠方的家》欄目組、《地理中國》欄目組、省市電視臺紛紛予以報道。來自大都市的新聞記者們由衷地贊嘆,山不在深,有樂則靈,地不在遠,有情則靈。記者們更稱贊的是鄉村農民因旅游而致富,農旅融合讓古老的農耕文明煥發新的光彩。
漢陰利用旅游產業開放度高、返貧率低、投入產出率高、關聯性強、成效大的特點,將發展旅游與脫貧攻堅工作結合起來,著力于打通一、二、三產業鏈,發展生態觀光農業、休閑農業和富硒食品加工業等新業態,力圖旅游業帶動群眾脫貧致富。在全縣脫貧攻堅工作部署中,政策向旅游傾斜,項目向旅游集中,智力向旅游注入,凡是旅游能帶起來的,作為脫貧人口的首選項目,這一舉措,廓清了脫貧工作的新視野。
縣上策劃的鳳堰古梯田景區、雙河口古鎮等10余個招商項目,已有陜西恒瑞集團落地鳳堰景區,建設漩渦鎮茶文化主題公園,項目總投資為1.1億元,一期工程正在建設中。在該景區內原有一家企業投資在東河村生產富硒有機米,今年又有兩家公司分別在黃龍村、堰坪村流轉土地投資種植富硒有機米,他們除給農民土地承包費外,還引導農民成立專業合作社獲取勞動報酬。漢陰巨川公司推出的“一畝硒田,四季廚房”現代農業營銷模式,全面提升了傳統農作品質價值,為漢陰農業拓出新路徑。這些面上的項目,無不優先覆蓋脫貧對象,政治責任化作市場活力,使漢陰的旅游富民的味道更加濃郁。
以漢陰小吃發展為契機,縣上先后舉行永興坊漢陰美食文化周、漢陰美食進高校、富硒食品進京入滬等宣傳推介活動,進一步提升漢陰富硒食品的品牌影響力。白火石氽湯、漢陰炕炕饃等名小吃成為地域特色美食招牌,吸引眾多游客前來體驗。圍繞地方特色農產品,漢陰鼓勵發展電商經營,這些插上互聯網翅膀的農特產品走得更遠。2015年,漢陰鄉村旅游接待游客210 萬人次,同比增長12.23 %,旅游收入10.2億元,同比增長16.35 %。來自天南地北的游客在漢陰享受了鄉村旅游的精神之浴,漢陰農村群眾的腰包也因旅游鼓了起來。
“旅游也好,脫貧也好,文化也好,工業也好,三產也好,都必須在縣域主導產業這個載體上充分融合,否則一定會事倍功半。”剛剛當選漢陰縣人民政府縣長的劉飛霞感慨地說。在她看來,脫貧是階段性的目標,農村的長遠發展才是治本之策,“漢陰的文旅融合路子正,基礎扎實,這是我們‘十三五’長足發展的信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