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曉勤
廊橋——又名木涼橋或風雨橋,在中國西南方多見,尤以廣西、云南、貴州最多,而在西北陜西就不多見了。在川陜邊陲的紫陽縣城約20公里便是因橋聞名的廊橋古鎮,鎮以橋名。
因橋一直傳承南方的因子,紫陽便有了北方之南方的稱謂。
高橋小鎮青山環繞,石木結構的古街依水而建,綠潭溪水,魚蝦嬉戲,晨炊夕浣,各有韻味。古鎮處于兩溪交匯之處,鎮東名東河,鎮西名西河,東西河之上橫架兩座全木結構的木廊橋。兩橋之間相距百米,其結構大小,建筑模式竟然相同,由于山民朝夕往返,多次加固現在依然風姿綽約,給小鎮增添一分風景、一分風情。東河橋橋頭上首書“利濟東流”四字,磚石組合成斗拱狀,上有壁畫。
每逢春秋,游人紛至沓來,逛古鎮,觀廊橋,聽故事,陶性情,嘗一嘗古鎮小吃無不快哉;當地山民盛夏納涼,風雨歇腳,實乃絕佳去處。
廊橋建于清朝乾隆六十年(1795年)。這是用純木頭創作的藝術精品,橋兩端石頭砌墩,壘起兩道石墻,中有圓門。無論東河西河,均由三根棟梁橫跨,橋寬兩米,橋面鋪木板,兩側沒回廊,邊緣以木柱支撐,上有橫木相銜,如絲如扣。泥瓦覆蓋,橋如亭,亭橋渾然一體。其技藝精湛,造型別致,風格獨特。廊橋高17米,長15米,歷史上曾兩次整修,光緒三十一年首次整修,民國十年復整修。修補總監、幫辦、經理、首仕、木匠、大捐名士皆記載于橫梁之上。
誰不說咱家鄉好。傳說來自四川、西安、高橋的人萍水相逢、相聚,閑話家鄉,三人都說家鄉美。四川人說:“四川有座峨嵋山,離天只有三尺三”。西安人便說:“西安有個鐘鼓樓,半截伸進天里頭”。高橋人毫不示弱,脫口而出:“紫陽有高橋,離地萬丈高。頭年丟面鑼,二年才聽到。”又一次,高橋人與一位滾鼓人吹牛。滾鼓人說:“滾鼓山的鼓,天下第一鼓。初一打一錘,響到月十五。”高橋人對答如流:“高橋有一橋,天下第一橋,初一往下跳,十五在半腰”。滾鼓山人無話可說。
橋是愛情之舟。牛郎織女,彩虹搭橋。世事多巧合,廊橋果然隱藏一段愛情故事。
相傳清乾隆六十年,東河、西河兩岸受河水阻隔,交通不便,于是當地農民便集資修建廊橋,數月廊橋落成?⒐つ翘,有高姓子弟到權河口迎娶林家新娘。返回途中,花轎行至橋頭,橋工故作刁難,不準通過,并說如執意要過,除非新娘作詩一首,用詩給橋取個名字方可過橋。新娘出身書香門第,自幼好讀詩書,精通琴棋書畫。她走下花轎,但見新娘步履輕盈,舉止大方,花容月貌,美若天仙。她當即吟出一首五言絕句:“新娘過新橋,千古萬年牢。高郎娶林女,橋名叫高橋”。從此,這地方方圓兒十里都叫高橋鎮。也許歷史悠久,也許有了故事與傳說,西河橋終于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而命名為:廊橋。
橋是承前啟后的路。從歷史走向現實。穿越廊橋,目睹人間悲喜,滄海桑田,幾世幾代,為行者鋪路,盼壯土凱旋。從早到晚,廊橋上行人川流不息,姑娘挽起一串“涼草鞋”過去,老人提著煙酒回家,廊橋為小鎮人家而忙碌。須晴日,走近橋頭,環顧高橋鎮,望廊橋流水,還真有一番江南水鄉之韻,于是生出些愛慕與留戀。夜幕落下,明月高懸,一陣兒山歌從廊橋上飄來,悠揚而動聽。清風習習,一老人獨坐廊橋,追憶逝去的韶光,還是緬懷過去的情愛,品味人生,韻味無窮。
線路導航:
西安(達州)——包茂高速公路——權河出口——半小時抵達紫陽縣高橋古鎮(廊橋、夢紫陽、茶園)
攻略:
到高橋古鎮后,拍東西兩河廊橋,是婚紗攝影理想地,古鎮有當地美食,土特產,農家飯菜,古街不大,狹長,石板路,石板房,古樸厚重,原汁原味的小鎮。團隊用餐和住宿可以到夢紫陽,步行二十分鐘可以到茶園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