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志貴
桃花未盡開菜花,夾岸黃金照落霞,自昔關南春獨早,清明已煮紫陽茶。吟著清代嘉慶年間興安(今安康)知府葉世倬的佳句,隨漢江畫廊便到了美麗的茶鄉紫陽,再往城西不遠的向陽鎮瓦房店五省會館稍許就上了云蒸霧煮的茶山。沿途一路,青山綠水藍天白云間,有茶鄉硒妹志愿者陪同介紹,不時翻翻紫陽茶學專著看看茶事美文,再向專家學者請教指點品茶論道。吟歷代文人茶詩,聽茶鄉情愛戀歌,訪些茶鄉民俗,飲茶中之珍品,學點茶事茶道,觀看茶藝表演,游覽茶山風光,樂此不彼、好不美哉!然后再慢慢地領悟“酒使世界昏庸,茶讓人類清醒”的含義。
紫陽位于陜南秦巴山區,漢江上游,因道教南派創始人張伯端(道號“紫陽真人”)曾在此修行悟道而得名,意寓:紫氣東來、陽光普照。紫陽是全國兩大富硒區之一,素有“硒谷之鄉”的美譽。北有秦嶺阻隔、南有巴山屏障,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山清水秀、風光旖旎,是天然休閑度假氧吧。這里川腔秦韻交融,茶文化、道教文化、民歌文化、漢水文化融匯。紫陽民歌曲調優美,傳唱千年,被列為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聞名的“民歌之鄉”。紫陽富硒茶久負盛名,屬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2018年獲得“中國茶業百強縣”、“中國茶旅融合競爭力全國十強縣(市)”和“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等諸多“國”字號美稱。
茶,本是一種飲料,然而,紫陽茶不僅是鄉民維持生計的重要來源,而且在古代統治者以茶換馬,用來固國強兵。更為重要的是在物質文化生活不斷提高、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紫陽茶的防病保健作用,茶鄉豐厚的文化底蘊和因此而產生的效益、影響,遠遠超過其自身的價值。從茶的種植、栽培、采摘、加工到選茶具、取茶水,燒茶沖泡,學問多多。單飲茶方式就有清飲、混飲、藥飲,有地頭茶、罐罐茶、僧道茶、戲園茶、茶館茶、功夫茶,而最有文化氛圍的則是后幾種。不信,你到戲園或茶館讓茶藝師給泡上三件套的蓋碗茶,邊飲紫陽茶,邊看茶鄉硒妹的茶藝表演,其意心境如何?特別值得推崇的當數紫陽施茶。施者,給也,過去的紫陽鄉民就以大茶壺、大碗茶向路人施茶解渴,延續至今,只要你來紫陽所到之處主人家便熱情相邀:“到屋喝茶喲”!不論你是上級官員蒞臨指導,或遠方親朋作客造訪,茶鄉人一定敬上清明茶,情真意切、茶香味濃,別時還送一、二斤上等好茶并連聲歉道:沒有好茶、沒有好茶。紫陽人以茶待客、以茶為禮,從古到今,施茶美德猶存,那樣純樸、真誠、厚道,這就是紫陽人的茶道。
用茶大致分為三類:鄉民百姓叫喝,富人達官稱飲,行家文人則品。其實生活中沒有明顯的等級劃分,一般隨家庭條件、生活環境、地位身份、素質修養,因人而異。本人別無癖好,唯獨嗜茶,但對茶事又知之甚微,全憑感覺、由興致、視情趣,茶不分等次,取八錢半兩,沖半杯開水洗茶倒去茶水,再加大半杯開水,上蓋成“猶抱琵琶半遮面”即可,然后用一玻璃杯分茶汁少許兌開水成桔黃色或淺綠色,渴了就喝,不渴也飲,興趣來時品嘗品嘗,一天到晚,杯杯馨香有色有味,口口甘甜潤舌生津,仔細體味,人生之道不過如此。
到茶鄉紫陽,有兩個奇人值得一訪,他們倆使紫陽茶和茶文化珠聯璧合,名貫華夏、享譽海外,堪稱紫陽茶和茶文化一對鴛鴦“好夫妻”,是茶鄉紫陽的驕子。一個自號金州布衣、漢上茶人的丁文先生,這位生于紫陽,長在茶鄉,骨子里透著茶鄉神韻的地道的文化茶人,在紫陽這塊神奇的土地上辛勤耕耘,寫下傳世佳作,開大唐茶文化,中國茶道之先河,被譽為中國茶道學的開山人。一個來自安徽,客居紫陽,半個世紀以來,種茶、培茶、吃茶、品茶,潛心攻關科研項目,開發富硒茶系列產品,推介名優茶品牌,撰寫茶學專著,為紫陽茶贏得了無數獎杯和殊榮,他就是高級農藝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茶學專家程良斌先生,鄉民們親切地稱他茶博士,紫陽人風趣地叫他“舅老倌”。
紫陽因茶而聞名天下,茶文化讓紫陽茶更富神韻,古今名人對紫陽茶情有獨鐘,大書特書,留下名篇巨著,在此不敢班門弄斧,寫幾句順口溜聊作茶鄉觀感:秦巴漢水培嫩芽,馨香一葉飄中華,古今文壇多佳句,風流當數紫陽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