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曉勤
雖在紫陽,之前真沒去過蓮花村。
蓮花村的傳說很神,說天上一朵蓮花落在此處,便化作山形,每過一輪甲子開一次花,開花時間多在半夜子時,其時山體通亮,霞光萬道照亮整個山村,因此每遇蓮花顯靈,村子便走十二年大運——五谷豐登、人丁興旺。山民為永保平安,便在此處修了蓮花寺,文革時破“四舊”被拆除了;而今,為美好愿景,村民在山頂上還建了一個蓮花臺以此懷念。
到蓮花村探訪倒不是因為傳說,而是傳聞那里有成片的古茶樹,壬寅四月小滿日,約老友筱波、世明前往,行程中手機傳來信息——今天是第三個國際飲茶日,也算巧合。
蓮花村在雙橋鎮,雙橋鎮在陜西紫陽縣南部,小鎮被海拔1200米的東、西土木埡阻隔了出路,山嶺四面環抱,溪流縱橫交錯,兩河交匯沖出一塘平地,人戶依山傍水而居。蓮花村就處在小鎮的右側,從西土木埡進入蓮花村是近道,翻越埡口,南望起伏的山巒云霧纏繞,黛青和著乳白,縹緲淡雅。車沿著盤旋的公路繞下河谷,臺地上翠綠地茶園一塊一塊,順著河水的流向向東鋪去,采茶人在綠葉中飄動。車子右拐,在村道上行十分鐘,便到了蓮花村。
進入蓮花村山勢變得陡峭、仄逼,陡峭的澗壁上掛過著古藤,樹木和荊棘流露出原始生長的姿態,深谷溪流、亂石左右環繞,山坡上巴山特有的土坯房在百年古樹的映襯下散發著古老的韻味,炊煙和犬吠保留了原始的氣息。
聽說我們要來,鎮黨委書記姚開明帶著干部在蓮花村茶葉專業合作社等我們,我很是歉意。
車子沿溪流上行,隨著海拔的攀升,山勢逐漸開朗,植被也越來越茂密,溪流卻越來越細。山澗中的水質凜冽,問當地村民,得知此處有一股山泉,水質奇優,三伏天冒冷氣,三九天冒熱氣,一年四季長流不斷。據村民描述,應該是一處地下水,地下水多半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這樣的水資源難遇,當然,對其是否含有微量元素還得進行檢測。
古茶樹是長在山上的叢林里面和陡峭的崖邊。車子在便道上爬行,至海拔一千八百米,在一個向南的山脊上有一個蓮花臺(觀景臺),站在蓮花臺上,四圍山勢盡收眼底,向南望去,山勢扇形展開,如蓮花葉瓣伸出,根部直插谷底,我大抵知道,村子名字的來歷了。站在蓮花臺上,觀左右上下坡面,完整地保留了巴山古老的茶園風貌,茶樹被修剪成蘑菇狀,一蔸一蔸,星羅棋布。走近觀察,茶蔸根部多有臉盆大,茶杯粗的枝條在80厘米處被截斷,上面生出新的枝條,新的枝條也呈“雞爪狀”,根部主干上長滿了蘚苔和其他寄生物,通過根莖判斷這些茶蔸的年齡應在100-150年之間。當然這種刈臺方式現在已經不用了,但可以窺見明、清時期巴山山系茶園管理的方式。在這里還可以看到從樹林里移栽過來的古茶樹,這些古茶樹大多由三五支主干形成且呈叢生狀,樹高多在2-3米之間,樹冠在2米左右,估計移植的古茶樹可達80多株。移栽是遺憾的事情,成型的古茶樹的生存是有特定環境的,移植后環境改變于生長是有風險的。
所幸的是蓮花村古茶樹存量還是一定規模的,在一處斜坡上,見到一蔸茶叢被葛藤纏繞,遠視茶叢不大,砍開葛藤,除去雜草,才發現是三蔸相連的古茶樹,樹冠面達5米,在一戶農家的屋后的石巖上也生長著3株2米高的茶樹單株。其實根據雙橋鎮的生態環境和農戶遷徙變化,可以推測這里存在著迄今紫陽乃至安康最大的古茶樹群體。
對古茶樹的鐘情,源于對紫陽茶原始滋味的懷舊,那種醇厚、高香、綿長沖和的味道已在我的味覺、嗅覺感知上打下深深地烙印。我已找不見那種味道,我們的茶園回不到過去,茶樹年年被修剪,已無法產生優質的芽葉了。近幾年買的茶葉沖泡后片稀薄,葉脈纖細;早些年的紫陽茶葉葉片厚實,芽頭壯碩,葉脈清晰,干茶條索朗俊,泡出的茶湯滋味厚重醇和、香氣高長,久沖茶湯不淡,久沖葉底不爛……
俯視蓮花村,其實就是一個漏斗山形,在蓮花花心村上建立了一個合作社,開始探索生產古樹茶葉。當然,到蓮花村品古樹茶是一件頭等大事,用古樹原葉生產的茶葉在陜西還是稀罕,再用凜冽的山泉水沖泡,其滋味、香氣妙不可言。
臨別蓮花村想起佛家偈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無臺”。想改改這兩句話倒也貼切:“菩提本有樹,蓮花應有臺”,那樹便是古茶樹,那臺便是無污染的環境。如有機緣,到蓮花村喝一杯古樹茶,倒可沖刷心鏡上的塵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