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軍
神往已久的“騰云駕霧”,總在早起未走中抱憾、耽擱了。終于來了一個機緣,趁安康散文分會紀實專委會成立之際,到壩河了了一樁心愿。
安康城區到壩河約40公里,一條嶄新的柏油路如同黑腰帶纏繞在群山間。聽同行的李煥龍先生說,這條路開鑿于二十世紀70年代,當時縣長到村視察的吉普車上,都要攜帶物資支援修路。滄桑巨變,昔日泥巴飛揚的土路,如今華麗變身為平坦的二級路,成了脫貧群眾增收的致富路。
驅車一個多小時,進入壩河地界。貪戀窗外美景的作家,在大暑難耐里早已熱的衣襟濕透,“哇,云海。”丟掉矜持,大伙兒驚叫起來。
霧在山崖,白茫茫,棉花般鋪開,太陽高高掛在云海之上,青峰若隱若現,車鉆云穿霧,人飄然若仙,撲哧驚飛的鳥兒,在樹梢上撒歡。
云蒸霞蔚,氣象萬千,到了第一個目的地壩河鎮繁榮村,性急的迫不及待地跑到高處,掏出手機,舉起相機,記錄稍縱即逝的天幕。白霧猶如藍天下翩翩起舞的少女,羅衣從風、長袖交橫、碎步卷襟,農舍隱露、垂拂秀錦、移步翻騰,剎那間,恍若撞入宮闕,回眸覓尋如雪。
繁榮村的繁榮事,當數每日10萬枚的桑葉雞蛋了。創業成功人士柯愈鑫從種辣椒、栽核桃、圈養雞“三部曲”中找到了發展軌跡,投資2000多萬元,建成盛裕祥農業產業園區,直接帶農益農600余人,一棟標準化的現代雞舍,引入自動上料、上水、換氣、照明、清糞等全自動生產線,大大提高了規模效益,尤其是在飼料里添加桑葉的技術,獨樹一幟開發的“桑葉蛋”,不僅富硒、增強免疫力,而且美顏,能降低膽固醇。一經投入市場,就成了供不應求的“搶手貨”。一片桑葉、一只雞、一枚蛋、一袋肥串聯起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讓繁榮村在循環綠色經濟中嘗到了甜頭。
在云端,手捧著碩大的桑葉蛋,有人打趣道:“山泉喂鳳凰,仙葉撐雙黃。”
“山里霧大,陰雨天,黑漆漆的雨霧把山野裹挾的透不過氣來。”同行的散文大咖柯賢會說:“我就是從繁榮村走出來的,八九十年代在這里讀書要徒步2個多小時,才能到學校。我當時身單體薄種不了地,就靠讀書,到張灘上高中時,單趟就得走4個多小時,一學期跑壞了兩雙鞋。最終走出大山,改變了命運。”
柯愈鑫還有一個身份是漢濱區832鄉村振興平臺體驗館的負責人,該體驗館囊括茶葉、魔芋、核桃、大米、菜油、蜂蜜、木耳、香菇等800余種安康富硒山貨入駐,線上線下年銷售額達800多萬元。
9點霧散,壩河鎮錯落有致的小洋房、整齊劃一的產業園躍入眼簾。有人即興抒懷《在壩河,我甘愿做一個俗人》,有人提筆《觀云》,有人作賦,有人撰稿,總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情愫。
從迷茫到清晰,撲面而來的是幸福的感慨。“一面黨旗引領,發展四色工程,建成一個服務中心”的141數智黨建服務中心在十里格;ǖ谋M頭顯得格外鮮亮。以黨建為本底,將綠色發展、金色增收、藍色治理、橙色服務融為一體,用科技支撐的便捷、高效、可控的數字平臺,無疑給農旅小鎮鑲嵌了“智慧大腦”。在黨建VR區域,5G數字技術展示了鄉土人情、產業概況、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在農家院落,“應急手鐲”對留守老人呵護有加,你有所呼,我即所應,總部中心一個指令,24小時候命的網格志愿隊迅速實施援手。
“實現‘兩不愁三保障’后,推進和美鄉村建設是新征程的重心,聚合產業、人才、生態、文化、組織振興力量,走三產融合之路,讓農民富起來,讓農業強起來,讓農村美起來,這就是我們的初心。”壩河鎮黨委書記魯波談及“三農”工作和創新舉措,臉上溢出自信的笑容。
“霧”入壩河,樂哉!閑庭信步,不啻觀賞了一場精彩絕倫的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