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煥龍
迎著春日暖陽到安康北山去賞花,剛入馬河卻被這連片的民居古建吸引了眼球。當得知這是國家級的“傳統村落”,我們便十分虔誠地走進了這一座座古韻悠長的百年老宅。
面積最大且最為華麗的陳家院子,位于漢濱區譚壩鎮馬河社區西側,由住宅、廠房、田地、園林、道路組成,占地十畝,曾稱“陳氏莊園”,建于嘉慶年間。
此處原為方氏田地,成為陳氏地盤,既因一位山貨商人的眼力,也因這里路通秦楚的地利。
我們今天所行的西康高速公路,與明清至解放初的“西康大道”線路一致,是溝通西安、安康商貿與人流的交通要道,它在漢濱境內走的是付家河沿線。而與之并行的“恒河大道”則從恒口古鎮起步,由葉坪鎮翻山越嶺,至寧陜縣與子午道連接,由此進入長安。因而,不同時期的兩條古道,均經安康北山的兩條河流而上通省城,下達州府,合力而為,連秦接楚。然而,兩條南北同向的古道,如其河流一樣長期不相往來。直到清乾隆十四年夏日,這位陳氏商人來此收購山貨,才發現了商機,并經數年興修一條橫向驛道,打通了連接兩大縱向古道的一條商道,興盛了安康北片的山貨特產,也鑄就了自己的宏大家業。
陳氏世居付家河中游的二里鄉干壩村,自祖輩起在二里集鎮經營客棧和貨棧,為上下行走的挑夫、馬夫和背佬提供食宿服務,兼營山貨和日用雜品,因誠信經營而財源旺盛,分店開遍付家河沿線集鎮。到他遇字輩這一代,山貨特產已做到漢江沿線的安康、襄陽、漢口一帶。
這一天,這個遇字輩的三掌柜,上行二十里水路到了松壩街,吃罷早飯又西行十五里山路到了譚壩鎮,歇一伙煙再西行十里山路到了馬河街,吃罷午飯后首次在此收購山貨,不僅發現貨好,而且得知多數好貨來自大河鎮及恒河流域。次日清晨,他留下一名弟子在此收貨,帶了另一名弟子西行二十五里,到了大河鎮,之后便在恒河沿線收購山貨。經過這大半月的行走式考察,他發現松壩、大河分別是付家河、恒河流域的最大集鎮,譚壩鎮的馬河街不僅位居正中,而且是連通兩條河流、兩條古道的最佳捷徑,且因沿溪而行,不翻山越嶺,道路平坦,方便貿易往來。于是,他便決定在馬河街上開設貨棧。
他說服家人的理由是:從安康城過漢江即可上路的西康大道,在付家河有建民、汪臺、二里、松壩、茨溝、景家、東鎮、二郎等八個集鎮;從恒口鎮入子午道支線的恒河,有茅坪、雙溪、大河、沙壩、回龍、中原、葉坪、橋亭等八個集鎮;這些集鎮不僅逢集日期不同,而且山貨特產各異,往來交易空間很大。如果打通兩條河流的商貿通道,既有利兩地交易與人員交往,又有做成大生意的巨大潛力!
在家人的大力支持下,他攜妻帶子,用騾馬馱來銀兩和廣貨,在馬河的上街頭買下一院房、對岸買下方氏十畝田地,簽約買地這天,是清乾隆十四年臘月十二日。
扎住腳跟之后,他不急于營建私宅,而熱心于修建義道。當他帶頭投資投勞,修通由馬河街道東至松壩、西達大河,溝通付家河與恒河的驛道后,人們驚訝地發現:小小馬河,如今四通八達,不僅可通兩大河流的商貿,而且暢通州城與省府。由此,陳氏自然而然成了此地的首富與頭人。
陳家大院于清嘉慶十五年(公元1811)的立春之月動工,到嘉慶十七年(公元1814)的冬至之日竣工,共建成三座二進式莊院。這個遇字輩的陳先生,讓兩個兒子陳所進、陳所遠各居前面的正房一座,自己卻居于后院,意為隱身退居。
宅院布局十分講究。東邊朝陽迎風,種植了花卉果木;后邊辟開山地,為燒酒坊、造紙坊等手工業用房;西側一大敞院,主體為馬廄,配套著養豬、養牛、養羊等生產生活設施;門前是水田與河流,屋后是林地與靠山。
他們的人居用房,全為磚墻、瓦面、木板鋪樓的二層樓房,生產生活設施皆是土木結構的兩面水式石板房。加之防火墻、下水道的科學設計,石雕、木刻、泥塑工藝的巧奪天工,這氣勢恢宏的陳家院子,在文人心目中便是莊園,在農人眼睛里則是花屋。
陳家院子令人仰慕的物質象征是其莊園,精神價值是其家訓。《陳氏家訓》要求族人堅持“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字原則,并立以下訓言:“忠君親上以報國恩,孝親敬長以篤人倫,尊祖敬宗以溯源本,教子訓弟以守典型,兄友弟恭以重手足,夫義婦順以正家道,敬老慈幼以睦宗族,尊師重道以培書香,崇正黜邪以端學術,持廉立節以敦品行,力耕勤織以趨本務,作工行商以正事業,致敬盡誠以奉祭祀,急公奉上以完錢糧,安分守己以保身家,忍忿思難以釋怨仇,周貧恤乏以厚族誼,好義行善以綿世德。”
陳氏族人在此居住了兩代人后,因戰亂、匪患而家道逐漸中落,于道光十八年(1849)至咸豐年間先后將下院子和酒坊、紙坊、街上部分鋪面及一些田地賣與王有謀、王有仁,隨后把正院子(中院)及一些田地賣與喻定超,最后把上院子及街上所剩鋪面賣與李彩敏、李金體。至此,陳家院子不再姓陳。新中國成立后,這院房子因“土改”而劃給數十戶貧雇農,后因人口增長、多戶分家而有不少地方改變了房屋結構。
2015年,譚壩鎮以陳家院子為核心,普查整理周邊數十戶老房子及馬河流域的古廟、古橋、古寨、古樹名木等自然人文資料上報,經國家住建部考評審核,馬河村于2016年被批準為第四批國家級傳統村落。
為讓老房子發揮新作用,譚壩鎮從鄉村振興的戰略出發,樹立文旅融合的新理念,自2021年起,本著修舊如舊的基本原則,在馬河村實施了全方位的古建民居、人居環境改造。
今天,我們在陳家大院看到:外墻、屋脊、門樓子和正庭的主體建筑,依然是雕梁畫棟、磚木結構,殘損構件也依古法補換,一些廂房卻按照民宿需要在室內注入了電器、電腦、席夢思等現代元素。那些傳統作坊雖無生產功能,卻也恢復如初,供參觀、研學之用。
我們在河東的馬家溝看到:東岸村民李支橋的四間舊房、李支柱兄弟三人的八間老屋,與西岸村民李支發的七間老宅、李支穩的四間舊房統一改造成黃土墻、黑瓦頂、石板院落,并由青石板鋪的便道連成一體之后,打眼一看就是一個民宿集群。
隨行的鎮村干部介紹:連同公路硬化與入戶道路鋪設、農網改造與路燈架設、田園種植與林果栽培,以及從農舍到環境的規劃、換裝,都是為了讓傳統村落煥發生機,為興辦文旅產業發揮效能。
馬河村的老宅子,有了新的理念,有了新的活力。
你看,僅一場臘八節舉辦的文旅活動,就吸引了市內外數百名游客。傳統村落改造項目負責人胡飛介紹:光是陳家院子的傳統宴席“八大件”,就吃了45席!來自松壩社區的綠健養殖公司經理周龍康說:“我只賣土雞、雞蛋,一天就賺了一千多元錢!”
你看,僅一場研學活動,就讓譚壩九年制學校的師生大開眼界。學生們的作文中,既為看到20世紀的農具、家具感到震撼,也為看到八十年的電器、鐵囂等生活用品感到驚奇。成鋮校長說:“尤其是這精致的建筑工藝,對師生們端正教風、學風與校風觸動極大!”
當我從后院的村史館看到馬河村的前世今生、在東廂的圖書室看到耕讀傳家的村風,便完全相信,這個傳統村落,正以充實的底氣,傳承著祖輩的創業精神,開創著走向未來的新業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