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鵬
鄉鎮上的夜與縣城相比少了些燈火多了些寧靜,星光點點、夜風微涼、秋蟲奏鳴好一幅秋夜的寫照。
鄉村的夜晚在擦黑時有種特殊的浪漫。隨機點亮的燈火是歸家的信號,貪玩的孩童還家時追追攆攆,引來雞犬不寧的聒噪和粗獷的嬉笑怒罵,尋得晚歸孩童的祖輩,絮絮叨叨與孩童依依惜別許下的約定沿著鄉村小路播撒,老的小的各說各的,小的從沒記住過,老的卻每天都重復。我本喜歡靜處,對于這樣的場面卻也是樂見的。
終是節氣到了,雙乳荷塘晚上九點以后就沒有了游人。鄉村的夜從熱鬧到歸于安寧前持續的時間不長,偶有的關門落鎖之聲宣告鄉村一日的生活落下帷幕,透過夜色看見的點點燈火漸次熄滅,天黑后的生活便屬于稍后的夢。
世人愛繁華。身邊的人大多都看過這荷塘接天的蓮葉與映日荷花,稱贊它的婀娜百態也欣賞它的清新典雅,卻鮮有人說起過它陪伴鄉間最后一盞孤燈的景象。喧囂熱鬧之后收獲的愉悅時光隨著日月輪轉在七月流火的記憶里,待到下一個四季的輪轉勾起翻涌的記憶或是留下物是人非的慨嘆。
二更天的上弦月照在荷塘里不算亮堂,倒映在水面靈動縹緲。從河岸吹來微涼的風帶著水汽蕩不開水里的月影,彎彎的在水面劃開一道淺淺的痕,似乎能看見水面的蒸騰。遇到攔路的荷葉用手撥開,撲通竄入水里的蛙在你心悸之時總能引起一陣不小的騷動。若是驚擾了野鴨,那水面的月影便會被踩得稀碎,被連帶動起來的荷葉與荷花亂顫之后本來清新的荷香就會變得濃郁些。若是白天,那些見慣了腳步的蛙和野鴨便顯得鎮靜很多。
沒有看過鄉間月夜的人不懂夜,人云亦云的故作高深地說夜是一種顏色名字叫保護色,把漫天的繁星比作會眨的眼睛。看過鄉間月夜看得越深越覺得這才是世界的本色,看似單調卻內藏五彩斑斕,天上的繁星也不是俯視眾生的眼睛,而是生靈跳出自己的世界看向遠處的視線、是大地的呼吸的痕跡。
晝是一種追求,夜是一種秩序。世間的繁華展現的是追求的結果,秩序是維護結果開啟新的追求的起點。白天里的生活、工作、學習、勞作都是奔波,參加各樣的社交完成各樣的任務,圍繞不同主題達到不同的目的,而夜晚只有一個真正的主題那就是整理和休息。白天喜怒哀樂多種情緒,真正的夜晚只有夢這一種情緒……
朱自清筆下的《荷塘月色》世人賞讀近逾百年,今見荷塘的月色似乎與他老人家所見無異,只是他的心事重些。“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短暫地走走我只感是放松卻沒有他那么好的表達。
真真切切的景象無論是誰見了都會為之所動,或是心曠神怡或是寂落孤獨,抑或是察覺秋夜的薄涼。見景有感是不錯的,這也正是風景的意義,見與不見它都在,思不思考它也都不怪。真正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屬于自然的,這層境界是廣博的。風景不排斥日月山川、花草鳥獸,更不排斥走進它的人。行走的暢快喜悅風景多些熱鬧,淺坐暢享沉思畫面多些意境深邃。若是厭煩那飛蟲盤旋于眉間急于揮散驅趕,無論如何掙扎最終你將明白只有過了這一段才會“逃出生天”。
世人見千萬草木便有千萬心境,因人而異的是思想和情緒。心境好了那鳴蟲所唱乃是樂章,心懷憤憤那路旁牽扯的藤蔓便是牽牽絆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種追求,想要達到這層境界對于忙碌奔波而言也就失去了意義。千萬種追求都是以獲得為喜以不得而悲,大概人們沒有真正看到得與不得之間一路的風景。萬古以來圣人“勸善”,道法卻講究自然,若是在道法之下圣人還是會堅持勸善的初衷。圣人之所以稱之為“圣”,那是因為“勸善”才是圣人堅持的“道”,只要堅持不改初衷的“道”,那道法也就自然了。
白天見了無數次的荷塘,晚上在這里走一遭也是對自己的饋贈,看見些日間不得見的風景也是占了近水樓臺的利。忙碌、追求、應對是白天應盡的本分,晚上放松、整理、休息也是應得本分,無論怎樣本分才是各自的道,才是真正生活,奔波與駐足本質上也是一道風景,也是在欣賞風景。
這千畝的荷塘的生命亦是如此。霜降過后,田田的荷葉將自愿入了吳冠中的畫,屬于它的整理和休息也將真正開始,直到水面結冰,呈現出的風景就是它與世人明年再見的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