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常軍
“漢江東展寫風流,古剎千秋威靈,寺廟燈火,會館飛歌,云游覓跡,若隱若現昔日淯陽繁榮景;秦嶺南延播雨露,新鎮四季雄秀,樓舍星河,店鋪納客,探訪攬勝,可觀可賞今朝蜀河昌盛圖。”這幅對聯,是對蜀河古鎮的寫意和基本概括。的確是這樣,是湯湯漢江流出蜀河這個千年古鎮,千年古鎮又像秦巴漢水一樣,以其古老雄渾的厚重和風情講述著千古絕唱。
去過或沒去過蜀河古鎮的人,走進這個古老的小鎮,冥冥中都會與她有著千絲萬縷的情結。走進古鎮,對古老建筑與縱橫交錯的巷道臺階一次膜拜,一次融入,一次擁抱;一次瀏覽,一次回味,一次追溯;都將泛起對古鎮厚重深邃多元文化的悠長回味。
素有“小漢口”美譽的蜀河古鎮,地處旬陽城東部56公里處的漢水之濱,這是一個有著1700多年郡縣史的古鎮,從西晉太康280年至1949年,曾兩次設郡(南北朝時期,西魏廢帝元年,535—556年置淯陽郡;北周孝閔帝元年,557—581年改淯陽郡為黃土郡),一次設閭關巡察使司(明洪武年間),六次置縣(西晉太康元年興晉縣;北周置長岡縣;隋初置黃土縣;唐天寶元年淯陽縣;1948年5月蜀河解放,新設革命政權上關縣人民政府臨時治所;1949年8月,設為洵陽縣人民政府臨時住所)的經年古鎮。穿越源遠流長的歷史時空,憑借漢江黃金水道優勢,承接南北物流中轉的古鎮蜀河,源遠流長的歷史,風格異同的廟、館、樓、寺;秦風楚韻的黃州會館、楊泗廟、三義廟、清真寺以及遺留的商號舊址;保存下來的庭院、巷道;較時代發展而前衛的機構建置;字號林立,千帆蕩漾,騾馬成群,商賈云集,會館笙歌的繁華集鎮景象,早在清道光二年所編《三省邊防備覽》書中記載:“蜀河口上溯興漢,下達襄樊,北通商洛騾馬馱運,估客云集,為漢江中小都會”如此記述,足以昭示古蜀河之興盛發達。
蜀河,過去是一個北出關中,南抵湘鄂,西通川渝的古代官道要沖。人文歷史悠久,名勝古跡各異。最具代表性的有楊泗廟、黃州館、清真寺。
位于漢江邊懸崖上的楊泗廟,因其內供船工始祖楊泗爺,取名楊泗廟。名為楊泗廟實為船幫會館。建于清乾隆年間的楊泗廟,一則漢江灘多險急,修建此廟宇供奉船工始祖,祈求平安。二則過往船只到此停駐,可供休息、議事聚會。廟內有戲樓、小院、神殿,其建筑風格典雅大氣,錯落有致,結構合理,具有鮮明的南方建筑風格。楊泗廟的宏偉壯觀有鑲嵌在正門兩側的對聯為證:福德庇洵州,看廟宇巍峨,云飛雨卷巋屹立;威靈昭漢水,喜梯航順利,浪靜波平任遨游。相傳在漢江水運興盛時期,楊泗廟有“夜照萬盞明燈,日受千人叩首”之氛圍。
黃州館是漢江上游規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商人會館。位于蜀河古鎮下街后坡,坐西向東,依坡而筑。結構為磚木結構,整個建筑以中軸線為基準,左右對稱,層次分明,與我國傳統的宮殿式建筑格局相符,具有濃厚的南方建筑特色。從史料看為清代黃州客商所建。從碑文“在蜀貿易之諸君倡舉”、“歷經數十載”、“幾費經營”、“罄數千金”等可以想象到黃州館建筑的時間之長、花費的資金之巨。黃州館房高院深,每一塊磚上都有“黃州館”字樣。正面外墻壁上鑲著鐵制的蝙蝠、魚、鳥。石門墩上雕刻著鹿、鶴等。門前和臺階上有對稱的石獅和報鼓,門頂上刻有獅子繡球、太極圖,大門上有磚面陰文楷書“護國宮”三字,大門兩側有青瓷鑲字對聯:帝德興和,想當年楚江聲遠,萬古神功昭日月;幫歷盛極,信此際秦西威鎮,千秋俎豆祀馨香。其對聯做工精巧雅致,充分彰顯秦風楚韻之絕唱。走進院內,里面是個四合院,分門樓、樂樓、拜殿和正殿。院內護欄有形態各異的獅子大象等石雕。房檐上的飛龍游鳳,木刻精致,造型優美。整個建筑錯落有致,設計之精心,構筑之巧妙,可謂獨具匠心,美麗如一幅雕塑。
蜀河的清真寺,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間,后來隨著回族移民的漸漸增多,在清末民初又進行了擴建。清真寺算是迄今為止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依山而建,傍水而筑。四周綠蔭掩漾,樹木蔥蘢,有小溪繞寺而過。正門系磚砌牌坊式樣的門樓,頂部裝飾翼角飛檐,檐下壁面有蓮花、菊花、海龜彩繪圖案。門上中央懸置“清真寺”匾,兩側立柱刻“玉龍捧圣”紋樣。寺內有禮拜堂,大殿、抱廈、天井、對亭廂房、門樓、廚房等30余間,均勻對稱,層次分明,結構嚴謹。清真寺建筑風格獨特,既保留阿拉伯式建筑風格,同時又有濃郁的南方建筑特色。
蜀河,是鑲嵌在漢江岸邊一顆璀璨的明珠。憑借昔日繁華和遺存下來的寶貴財富,正以全新的精神風貌,向人們展示其無窮的潛力。黃州館、楊泗廟、清真寺等一系列重點古建筑得到重點保護;集鎮建設日新月異;集鎮功能不斷完善;鎮域經濟發展迅猛;群眾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便利的交通,鎖江的水電站,為古鎮開發旅游業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