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張奇
《詩經·衛風·伯兮》曰:“焉得諼草,言樹之背?”諼草就是萱草;背通北,指母親住的北房。這句意思就是說:到哪里得到萱草,種在母親的堂前,讓母親樂而忘憂呢?因此,萱草也叫忘憂草。在今天,相當于我們在母親節送給母親的康乃馨。而我們更熟悉它的另一名字:黃花菜。
記憶中,兒時愛跟姥姥去田野里挖薺菜。最常見的就是田埂邊發現那纖纖細細的綠葉,蔥蔥郁郁頂著花苞的蒲公英。有時,還會發現一片橙黃,花瓣向下翻卷,喇叭狀,嬌艷無比的一種野菜,姥姥告訴我,那種菜也可以食用,那大概就是《詩經》中所言的萱草了。姥姥還說,嬌艷的菜花如不及時采摘就會錯過最佳食用期,也只能為這片肥沃的鄉野平添一道美麗的風景了。
每次歸鄉,偶爾聽到那些年輕的媽媽教導自家孩子上學路上不要玩水,不要踩壞人家莊稼……當孩子已經走遠時,母親卻還停在村口張望,用目光監督或遠送著孩子的背影,直到消失在村口的盡頭。
鄉村的夜好似消失的更早。當東方剛剛泛著魚肚白時,鄉親們就有的帶著草帽、有的扛著鋤頭、有的挑著竹筐……紛紛向田野散去,各自在家地里勞作開來。兒童放學歸來早,當那佝僂的背影蹣跚地從綻放著野花的田間地頭往家趕時,村頭早已炊煙裊裊。忘憂草,正因為母親的呵護和疼愛,它們才總是忘憂的吧。
大學畢業后,留在了城里工作。一個周末,妻子要我一起去菜市場買菜。我發現有一種豆莢狀的菜不時地出現在地攤的竹籃里,那嬌嫩的葉狀像極了姥姥說的黃花菜,于是,向一老婦人求證,答曰黃花菜。因為,這與那些超市里購買的,失去了水分,已經曬干的黃花菜甚是不同,只因離開鄉村好久,竟忘了黃花菜的青春模樣。
妻子蹲在一個老婦人的竹籃前,翻動著那滿籃子的黃花菜。老人笑的比那黃花菜還要燦爛。為了趕著早市,老人或許在拂曉時分就已經開始采摘,并扎成束,或許還沒有吃早餐呢?如此勞苦,難道不是為了減輕孩子們的負擔嗎?妻子買了幾束后走開,回頭一看,老人正小心翼翼地拿個礦泉水瓶往籃子里灑水,以保持黃花菜的嬌嫩。
孟郊有一首《游子吟》詩這樣寫道:“萱草生堂階,游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門,不見萱草花。”想想留守老家的我們母親,已過古稀之年了,此時也許正倚著門前那棵老棗樹向村口張望,為兒女們祈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