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河古鎮潛藏于秦巴山區,因古蜀王冢而得名,位于蜀河入注漢江處。一年前有幸于此,與友人走街串巷,度步其中,欣賞石頭所構建筑,感受初民時代原始藝術,在大山與大江中體味傳統與現代文化交融。
蜀河古鎮并不龐大,約百余戶人家,因是古時基層政府所在遺存,故廟宇、會館、客棧、店鋪、民居一應俱全;還有長長的深巷,拐彎抹角的小道,錯落有致的石屋;因是水上通衢,所以商業發達,故大戶人家院落十分闊氣,一般居民建筑也很特別;加上人文修養好,畫梁處處,老樹蒼蒼,小草伊伊,門前流水,清凈可人。古鎮依山而建,從水邊緩緩而上,層層疊起。因其次第有序,家家可遠眺,漢江、蜀河、山丘開門即見。
因地制宜建造房屋,是全人類的共同智慧。北方多土屋,南方多石房,這是因材施建;四合院、吊腳樓、半邊屋,這是因地而設;先有草屋、土屋、木屋,后有瓦房、磚房、水泥房,這是人類建筑技術的發展與進步。
至今,蜀河保存著絕大部分的石頭建筑,在數萬年建筑發展之后的今天實屬稀有。這里人們完全可以體驗到原始建筑的理念和技藝,完全可以感受到初民時代的質樸與和諧。然而,古不泥古,有著充分的現代意蘊。
蜀河的道路是石頭鋪的,梯坎是石頭砌的,護坡是石頭建的,這本平常,在很多的地方都能見到。然而其屋基、房柱、墻體、圍欄、城門,全由石造,有的屋頂也用石蓋,且在一個街區集中展現,形成規模,實屬少見,真是一個瘋狂的石頭古鎮。
走進家家戶戶,還會讓你驚嘆,有的地面是石鋪,灶臺是石砌,樓梯是石造,陽臺是石挑,甚至裝糧的柜子、喂豬的圈、養雞的窩也是石砌。石礅、石缸、石磨、石臼、石槽隨處可見。
如果說一塊塊石頭散落人間,定不會惹人注意,那怕一堆堆置于江邊也很常見,然而一批批經過人們加工,一代代經過智慧改造,再形成一條條路、一級級階、一間間屋、一個個實用的物,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則不得不讓你靈魂震撼。
石在蜀河,可以肯定地說使用功能上是它的初衷,而今人文素質提高了,生活富裕了,精神需求強烈了,這些昔日的石頭建筑便被賦予了它豐富的藝術內涵。這古鎮的石構不僅沉淀著一種厚重的歷史,還展示了一個不可多得的原生態石構藝術。
蜀河的石頭是灰黑色的,天然生長在山上如此,開采后打碎也是這樣,無論你橫截或是豎開,沒有一點雜質。那石構的墻,石構的路,石構的臺階,石構的屋頂,全都呈現出石質本色。遠遠看去一片灰黑,不過恰好與清清的漢江,黃黃的厚土,山花爛漫的山丘形成鮮明對比,蜀河古鎮便在這山中凸顯出來。
在去蜀河的路上我撿了塊這樣的石頭,帶回家里,與古玩、書畫、工藝品同列,且不時驚異其大自然鬼斧神工。這石碳化程度高,色澤黑而亮。紋理如木,有木化石之態。如果選其形異,裝以基座,便可成為文人雅士書房上品。我與友人戲言,如果將其開發成石藝,可與泰山石、黃河石、長江石,甚至太湖石、田黃石媲美。
這石頭質地不硬,卻紋理特別,全都是一字的橫寫著,如精心著筆的線描畫,如均勻相間的千層餅。如果說大自然有千姿百態的變化美,那么也有整齊化一的規律美。這一塊塊紋理整齊的石頭,再整整齊齊的構建起來,形成一個純線條勾勒的巨型空間,如長城,如大漠,如江海,如軍列陣陣,魂魄畢見,氣度恢弘。
如果說石梯、石壁、石墻曾經出于生存需要,那么,數萬年后的今天依然保存完好則充分展現了它的藝術魅力。是的,游客們接連不斷,一隊隊的離開了,一茬茬的又來,他們輕步小鎮,觸摸石體,感其蒼老,細細品味著歷史與自然完美的結合。你看那好奇的眼神,就有一種想從石頭縫隙里尋找出哲學思想的高度。特別是那些攝影家們,一個個舉起相機,匍匐臺階,或者高崗遠望,努力地把大自然和人類的偉大帶回家,或者微信朋友圈里共享其美感。我也著了迷,拿起相機來。無論我從局部或整體,無論是正拍或斜取,無論是仰視或俯看,每個鏡頭都能捕捉到古鎮石構的藝術美,精彩絕倫。我的相機有偌大容量,卻難以滿足,爆滿后不得不停下來換卡,著實已經讓石構藝術脹滿了空間。遠處和身旁有不少男女老少,他們也正在以石為背景,攝取美好的記憶留存心里。我偷偷地拍了幾張游客的照片,最佳者還是女性,著紅衣、綠衫、黃裙,系白絲巾者最能上鏡,更迷人的還有她們陶醉于石構藝術之美的脈脈深情,回眸時的莞爾一笑。
人類改造自然的歷史總是發展的,文明進步與藝術欣賞也總是同步的,曾經創造的梯田、棧道、石階,今天種植的菜花、稻浪、棉地,都已經變為精神享受的主體,成為藝術欣賞的對象。蜀河古鎮,這歷經千年的石構藝術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