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戴新成
參加工作住進縣城一轉眼已經三四十年了,家鄉的許多事情都淡忘了,但我唯獨忘不了池河集鎮老街頭的“張記”鐵匠鋪。
農耕時代,“吃大鍋飯時”,鄉村的匠人中鐵匠無疑是最重要的。因為那時農家所用鋤頭、鐮刀、犁鏵以及鐵鏟、鐵勺、彎刀、菜刀、剪刀等等,全都是經過鐵匠一雙手一錘一錘地打造出來的,所以長久以來我對鐵匠師傅充滿著一片敬重之情。
池河街頭柴巷子口那棵大麻柳樹下有一間不大的門面,門口盤著一蹲四四方方偌大的冶鐵爐臺,爐臺旁支著約半人高的鐵砧。經營鐵匠鋪的是一家三口,掌鉗的師傅姓張,人稱“鐵匠張”,是“張記鐵匠鋪”的第三代傳人。掄大錘的是他的兒子張能,二十出頭年紀,臉膛黑里透紅,虎背熊腰,猶如一尊黑塔。一年四季戴頂破草帽,腰里圍著帆布腰圍,腳上也綁滿了厚厚的護布。
拉風箱的是張鐵匠的女兒,小名秀秀,柳葉眉,雙眼皮眼睛,嘴角一顆黑痣,見人一臉笑時,臉頰上陷出兩個深深的酒窩,越發惹人愛憐。秀秀的母親離世早,她便成了家庭主婦,做飯、洗衣、料理家務,抽空到鋪子幫忙拉風箱,風箱啪啪啪地響,煽的爐膛里的火舌高竄,那火苗把秀秀的臉龐映得紅紅的,使她顯得更加嫵媚美麗。
生產隊那陣子,鐵匠張的鋪子生意紅火。今天為王家打把鐮刀,明天為李家制張鐵犁,后天再為廖家打把彎刀、菜刀……那時農業學大寨熱潮一浪高過一浪,到處修田造地,改造河山,還得經常為生產隊鍛捻鋼釬子,隊里也不虧他,鍛捻一把鋼釬子記幾個公分了事。
那時池河集鎮每逢“三六九”趕場,秀秀便把那鋤頭、鐵犁、鐮刀、菜刀、斧子、釘耙等鐵器用背簍背到集市中心,撿人多處擺下出售。因為她家的鐵器是人老幾輩祖傳的,手藝精,樣式美,結實耐用,鋼口特好,很受當地農民的喜歡,往往趕場里所帶鐵器一時三刻就賣完了。
誰料到了“割資本主義尾巴”那陣,上邊派工作組駐進小鎮搞“社教”,平靜的小鎮不安寧了,那位戴著鴨舌帽的干部大會小會說:“張記鐵匠鋪打鐵是搞個人發財,典型的資本主義道路,必須停業!”鴨舌帽干部還派“民兵小分隊”幾個二桿子將鐵匠鋪的鐵砧、火鉗、大錘、小錘、風箱和辛苦所打的許多鐵器統統沒收,并開大會批評了鐵匠張。從此鐵匠鋪的爐火便熄滅了,惟留下那蹲四四方方的冶鐵爐臺,似乎在見證著歷史的滄桑。再后來,鐵匠張郁積成疾,不久便撒手人寰,去了另一個世界。他的女兒秀秀也出嫁外縣,兒子張能遠走他鄉,給人當了上門女婿。好好端端的一個家庭說散伙就散伙了。
我每次回池河鎮都要去看看柴巷子口的張記鐵匠鋪的遺址,這里已經變成了五層高的大樓房。我仿佛看見那蹲偌大的土爐臺,隱約看見爐火通紅,耳邊聽見風箱啪啪,鐵錘叮咣響,幻覺中只見鐵匠張一家三口忙忙碌碌打鐵的身影在眼前晃動,還有秀秀妹子一笑臉上露出來的兩個深深的酒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