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過年!是期盼,是幸福,是叮囑,是牽掛,是不舍,是呼喚!
我60年代末出生在旬陽農村,相對那時交通條件,父親遠在白河工作。在我整個70年代的孩提時代,印象中父親每年回家兩次,一次是農忙時節,一次就是回家過年了。當臘月的某一天母親驚喜地告訴我們父親今晚要回來時,我就開始急切地期盼著,總是在山岇之上望著腳下父親歸來的羊腸小路,每次總是在失望中迷迷糊糊進入夢鄉,而第二天一大早醒來看到父親有些陌生而忙碌的身影時,看見父親高興地拿出買給我們的糖果、新衣服、長長的鞭炮時,父親回家過年帶給我們全家整個春節以興奮與快樂,這快樂時光一直延續到正月十五過后父親返回單位上班,又開始期盼下一個春節父親回家過年。后來懂事些才知道,整個70年代,父親乘坐火車在一個小鎮下車后己是傍晚時分,要打著手電筒、扛著年貨在羊腸小路爬山涉水30余華里才能趕到家。
79年后,因國家落實知識分子政策,我們一家隨父親迀入白河城得以團聚。整個80年代,父母年富力強,豁達樂觀,我6年中學、四年大學生活在此期間無憂無慮度過,感受到似乎就是老雞護佑小雞般的濃情厚愛,也是與父母在一起相處最長的曰子。尤其在上大學后那幾年的每個春節,父母約定成俗似的,總要我在正月的某一天約上要好的中學同學,擺上一桌正式的菜肴與酒水宴請同學,幸福、滿足與自豪充盈我整個胸懷。期間,父母為了不讓同學拘束,從不上桌,只是高興地在廚房忙前忙后,適時提醒下不要喝醉。前年,當年相聚的一位學友專程來看我的父母,熱淚盈眶地又提起了這段往事。
90年我參加工作后,父母因故土情結調回旬陽工作。至此,我先后在白河、嵐皋、安康工作,又與父母過著聚少離多的日子,回家過年更成為難舍情懷。每到臘月,父親或是母親總是打電話問,今年回來不?啥時回來?每到回家的那個日子,父母總是在差不離的那個時辰,要么耐心地在陽臺上眺望著我們,要么歡喜地在大門口迎風等待…而除夕夜的團年飯更讓父母勞累而紅潤的臉龐洋溢著牽掛、叮囑與幸福,邊給我們兄弟姊妹幾個夾菜,邊問這些飯菜合胃口不?或者工作順心不、收入怎么樣一類話題,抑或又特別強調,不要給我們買這么貴重的東西,你們花錢的地方多著呢。有時,母親嘮叨多了些,父親就提意見了,飯菜都涼了,讓我們好好喝幾杯。父母說這些話滿臉疼愛,我們聽著這些話滿腔幸福…
近幾年,父母年紀大了,身體不如以前硬朗,酒力大大下降。所以每次回家過年喝酒時,我們就讓父母飯后先下桌休息,可他們從來不先下桌,說要陪著我們,說看我們喝酒熱鬧,說看我們都平平安安的高興,說看這兒孫滿堂多好呀,說好久都沒有說這么多話了…
父母老了!回家過年!父母從心底對兒女的親情呼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