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曦
不少人曾經問過什么是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千山萬水的相隔,而是心與心的相離;什么是世界上最近的距離,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世界上最近的距離是心與心的相依。
心與心的距離并不遠,只要我們付出真情。我社要聞編輯部黨員于延琴從2017年開始,結對幫扶鄢忠濤。因家庭貧困,鄢忠濤十多歲就外出務工,他至少十年沒有回家了。因特殊原因,鄢忠濤已經快三歲的兒子還沒有上戶口。了解到這一情況后,她積極奔走,多方協調聯系,最終順利地給孩子辦好了戶口,解決了孩子上學、生活的后顧之憂。她又耐心地向鄢忠濤講解扶貧政策。在享受扶貧政策的情況下,鄢忠濤自己花了很少的錢,在學坊埡社區買了一套60多平方米的房子。
心與心的距離并不遙遠,只要我們給予尊重。因為鄢忠濤長年在外務工,于延琴和他沒有見過幾次面,也沒有跟他們一家完整地合過影。但他們時常在微信上溝通,逢年過節,像朋友、親人一般,總是互相送去祝福和問候。去年11月,得知鄢忠濤的兒子因摔倒而住院,于延琴趕緊給他發去500元微信紅包,讓他給孩子買點營養品,但鄢忠濤沒有點擊接收紅包,一次不要再發一次,連續發了三次,鄢忠濤還是堅決不要。過年的時候,遠在廣東的鄢忠濤堅持要給盡心幫扶他的于延琴寄一雙鞋子,說這是我們自己做的,穿著特別舒服,你一定要收下。于延琴堅決不要,但內心特別感動。她感慨地說:“人與人之間,是以心換心,跟貧困戶相處得久了,真的就像多了一位親人,時常記掛著他們,他們有什么難事兒了,我都會盡最大的努力去幫助。”
只有坐在同一條板凳上,才能縮短心與心的距離,只有安下心來聊一聊家長里短,才能與百姓成為同甘共苦的“一家人”。人與人的交流,是心靈與心靈的交流。我們腳下沾有多少泥土,我們的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老百姓常說:人心都是肉長的,只要心近了,萬事都好商量。從這些故事中,我體會到無論是扶貧途中,還是采訪路上,我們都應該溫柔待人,以心換心,用溝通、用真情、用尊重拉近心與心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