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恒雷
我解讀的李娟是安康水電廠的一位散文家,我的書架上已經有兩本李娟的書了——四年前她送給我的是《光陰素描》,2017年初她出版了散文集《決不辜負春天》,她在書的扉頁給我題贈的祝福語是這樣一句話:“愿您從不忽視美,如同從不忽視春天。”還記得我們打小就熟識的那句話嗎?這個世上從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而讀完這兩本書后,我們發現,作家李娟的那雙眼中從不忽視美。
她從不忽視尋常生活的美。比如賣茉莉花的老婆婆,低著花白的頭,蒼老干枯的手指,輕輕捻起那些淡然潔凈的小茉莉。比如在鳳凰小城遇見一家賣銀飾的店鋪,看到里面的銀鐲子上刻著纏枝的蓮花,不華麗,不張揚,但雅致素樸。再比如李娟幼年時在鄉下,院中四季花草如溪,一叢叢嫣紅的指甲花立在斑駁的墻角,淡紫色的蘿卜花站在竹籬旁。凡此種種你我在生活中早已司空見慣的尋常事物,在她的筆下卻都洋溢出了別樣的芬芳,感知出了生命本真的美。
翻讀李娟的書,我們會驚詫于李娟生活的恬淡雅致,許多人與事的闡釋都會引起讀者的共鳴,那些尋常生活的場景我們每天都在經歷,有多少時候,我們已經麻木于他們的存在,近處的生活沒有風景,但李娟卻能敏感地抓住它們,然后匯集于筆端,釀制出尋常生活的美。村子里的小賣店在鄉土中國比比皆是,李娟喜歡那里的酥餅點心,即便包裝紙泛著俗氣,卻妥帖溫暖。“它像一位小家碧玉,樸素、干凈、溫馨,它不解風情,不施粉黛。似賈樟柯電影里的小街,電線桿,昏黃的燈光。”這種童年里的溫馨而尋常的記憶,多少人有過或者正在享受著。
有評論說,讀作者的這些美好生活,令人想起清少納言的《枕草子》,“同樣是清淡如落花的筆意”。我們不得不驚嘆于作者發現美抓住美的能力,你瞧這些尋常生活你我都有,但我們很多都沒有感知到或者說落于筆下。我們當學習李娟這種積極昂揚的生活態度,將尋常生活也能過出一樹繁花。
翻開這兩部散文集,我們會發現,李娟對古今中外的畫家與畫作頗有鑒賞心得。且看我略作統計的她解讀的畫家有:王維、蘇軾、馬麟、鄭板橋、米勒、八大山人、吳昌碩、李叔同、豐子愷、徐悲鴻、陸小曼、卜勞恩、林風眠、吳冠中、齊白石、老樹、張震、錢海燕、黃永玉、竹夢久二、東山魁夷、吳大羽、韓小士等。居然可以列出如此一大串古今中外的畫家名單,足見她這些年來讀畫之勤,涉獵之廣。我們說文學藝術是相通的,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唐宋的王維、蘇軾是最被我們熟知的這方面的典范,詩與畫的良好結合自然是畫意詩情的相得益彰。李娟對這些畫家的解讀,絕不是淺顯地說說畫里畫了什么,而是以這些畫家的代表作為切入點,帶領讀者進入這些畫家的精神世界,讓我們感受畫家們的生前與身后的故事。
想起趙麗宏先生說過的一句話,比起作家的身份來說,他更多的時候是一個讀者。身為作家,扎實與勤奮的閱讀自然不可或缺,而且閱讀顯然是一輩子的樂事,李娟正是如此踐行的。這兩本散文集同樣也是一本解讀作家作品的圖書,在這里我就不必像列舉畫家一樣去列那一長串名字,僅以《懷念張充和先生》一文為例,在這不過2000余字的短文中,她引用的作家及其作品加上張充和達十人之多,分別是:張充和、葉圣陶、沈從文、朱謨欽、沈傳芷、汪曾祺、卞之琳、沈尹默、蘇煒、董橋。我們不得不驚嘆李娟閱讀量之廣博,她能將張充和一生中和她關系極其緊密的這些師友,在恰如其分的時間段上適時地呈現,從而梳理出張充和錦繡的一生。運用了這些名人的印證,李娟寫張充和的這篇短文,猶如一篇短小精悍的評傳,十分耐讀。
而讀完書筆者發現,對李娟影響較大的作家是以下幾位,他們的名字常常出現在她筆下,并且從文風到引用,可謂在李娟寫作的成長路上,堪作她的引路人,他們的名字是:豐子愷、沈從文、張愛玲、錢鐘書、楊絳、鮑爾吉·原野。這幾位作家也是經過時間淘洗后的名家,作品文質兼美,是漢語書寫的典范。其中我想著重談下鮑爾吉·原野,李娟專門有一篇解讀他的文章,她的解讀觀點是:“讀他的散文,就如同置身綠綢緞一般的草原,讓人眼睛濕潤,心靈明亮。”我十分贊同李娟的觀點。鮑爾吉·原野身為蒙古族人,卻將漢語寫作發揮到了極致,被作家張麗鈞贊許為“中國最好的作家”,他的散文被譽為“玉散文”。筆者十余年前讀大學時候開始接觸他的作品,而且我的文風受其影響也非常大,他和張麗鈞、雪小禪、丁麗梅、許冬林、安寧等一起作為我文字的啟蒙老師。
顯然,通讀完李娟的書后,照亮我們的是這個世界上呈現給我們的諸多美好。她以雅潔唯美的文字,筆涉文人雅事,人間煙火,談畫論藝,草木春秋。文筆散淡蘊藉,閑逸從容,娓娓道來,似微風拂過湖水。筆墨干凈明亮,溫潤幽靜,似仲夏夜朗朗的月光。要感謝作家李娟那顆善感的心、那雙善于發現美的眼睛——我們追隨著這雙眼睛進行了一場清目醒神的歡悅之旅,在她的筆下,那些我們漸漸遺忘的美好情感與信念,卻被她用一支筆一一拾起。這樣的世界值得我們熱愛和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