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張思成
書法是寫意的哲學藝朮,這個命題表達了兩層意思:一是書法的寫意屬性,二是書寫過程中的哲學思考。
關于寫意,即我們平常所說的“意思意思”。這個“意思”比較抽象,它同“寫實”相對,在藝朮和實用之間做出了一個區別。舉個例子,我們日常行文或者記事,其書寫強調工整規范,強調辨識度,每一點每一劃都有固定的樣子,容不得變化。而從藝術的角度看,這是僵死的東西!藝術求變,這是最本質的要求,一點一劃都要求提按有致,藏露互用,方圓兼施,節奏鮮明,做到窮極變化,姿態橫生。點劃之間又要求相互承接和呼應,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更要求參差錯落,前后照應,達到整體協調。這頗有點“君居江之頭,我居江之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的味道。
“寫意”更深層次的要求是從書寫效果中體現出書寫者的文化品位,它包括書寫者的文化修養、宗教信仰、審美價值取向和個人的性格特征以及書寫過程中喜怒哀樂等感情軌跡。因此,傳世經典風格迥異,無不打上鮮明的個人印記。即使是同一作者的作品在不同書寫狀態下也會呈現出不一樣的書寫意味,或興奮,或平靜,或哀慟,或悲憤……無一不深刻地感染著后來的讀者,使人產生身臨其境般的豐富聯想。這便是書法“寫意”賦予作品的鮮活生命力。
當代書法巨匠沈尹默從三個層面論述書法,即:筆法、筆勢、筆意。“筆法”屬于點畫書寫的基本技法層面,“筆勢”屬于點畫往來承接、呼應、方向等內在姿態層面,而“筆意”則屬于書寫者的精神和修養層面,是書寫者的終身修為。
再看命題的第二層意思,即對書寫者富含哲思的要求。這也緣自于藝朮求變的本質,是對第一層“寫意”要求的遞進和升華。在非藝術層面上,往往數劃并施,點劃并列,如畫界格,方方正正,齊頭齊腦。對此,古人已經說過這不是書!而書法在藝術上講究“配置”,基本要求是在相互矛盾沖突中達到和諧,在不平衡中尋求平衡,求得局部和整體的統一。這樣的矛盾,在“寫字”層面可以不存在,但在“書法”層面卻“刻意”講究,只是“善書”者不露痕跡而已。這需要非常高的駕馭技巧,要經過長時間的專業訓練才能熟練掌握運用。打個比方,我們寫個“二”字,寫字層面只要求上橫短、下橫長,而在書法上要求就比較復雜,不單要有長短粗細搭配,還要講究上下兩橫向中部空間彎曲的“俯仰”式結構,或者兩橫之間左邊開口大(呈放射狀),右邊開口小(呈閉合狀),組合為一種“開合”式結構等等。這俯仰之間、開合之際就是一對矛盾,但結合得好,就打破了呆板,賦予了鮮活,成為藝朮。
矛盾對立統一在書法應用上極為廣泛,除上面所舉的“俯仰、開合”關系外,還有“倚側、正側、屈直、收放、擒縱、伸縮、干濕、枯潤、濃淡、斷續、虛實、疏密、疾澀”等結體和用筆用墨以及章法上的對立統一要求。這些矛盾統一的法則,不單體現在字內,也體現在字與字之間和行與行之間的配置上。這種種對立統一組成了一幅幅既相沖突又相和諧的生動畫卷,體現出書寫者對哲學思辨能力的深刻認識和把握。
正是在上述意義上,書法才從“寫字”層面中脫胎出來,升華為藝朮,具有了無窮的魅力,吸引著一代一代擁躉進行艱難的探索,從而使中國書法帶著深深的民族印記,并不斷走進其它民族和地域,深刻地影響著世界文化。
■ 張正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