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邦基
白廟巷在西大街與培新街之間,原本叫白衣巷,因巷內供奉著“白衣觀音”的“白衣庵”而得名。
白衣觀音,菩薩名。梵名半弩啰縛悉寧(伴陀羅縛字尼)。又名大白衣、白處觀音,為胎藏界觀音院之一尊。因此尊常著白衣,坐白蓮中,故就其被服稱白衣,就其住處稱白處。白者,表菩薩淳凈之心。庵,小廟。多指尼姑所居。具體位置在今培新小學西側臨巷子處。今名白廟巷則更富有戲劇性。
清代的中后期,絲織業在安康有了長足的發展,城內從事此行業的家戶亦不少,大部分都是本地人,按行幫劃分屬于絲織業中的本地幫;也有旅居安康的河南籍的懷(慶)幫人(今河南泌陽)。這些從業者都是一機多用,一專多能,每張機既能繅絲又能織絲,且稍加改裝便可以織出多種成品。他們除了自織自染自銷外,也選擇聯手適銷。盈利并有了資本后,就合伙在城外置壩地八畝用以出佃,在此巷內的西側又置得四畝地作為加工操作的打線廠。再后來他們又有了余資,便在打線廠一隅建廟三楹,內奉伏羲、神農、軒轅之位,曰“三皇廟”。作為行業祭祀之處。后亦形成一東西向的小巷。
某年春節,有河南懷(慶)幫工人將書有“中州會館”的一對紅燈籠,懸于廟檐之下的門兩側,本地幫起而反對遂發生糾紛,經調解兩幫分會。本地幫人多出資亦多,分得城內外全部土地,懷(慶)幫人少資金份額亦少,僅落下此三楹廟產。雙方在生意場上的合作也就隨之解體。
散火后的本地絲織業主們,生意上拒絕與懷幫的往來,祭祀則在陜西會館內“翠光遺臺”舊址另建偏殿供三皇位,歲時報賽。
由于三皇廟的產生過程有悖中國傳統的“仁義禮智信”道德觀念,故又被民間稱之為三皇會“白廟”。白,不付代價地取用?諢o所有亦曰白。由此,白衣巷內又多出了一條東西走向的白廟巷。民國年間,因地方士紳宋云石任會長,曹鳳洲任副會長的慈善會設于此巷內,故白廟巷又被改稱為慈善巷。如今,白廟,白衣庵,慈善會均已作古,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后人也分辨不清白廟與白衣庵的文化內涵,于是將白衣巷與白廟巷兩個巷子混為一談,也自在情理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