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接觸《梁家河》是在6月初夏的一個早上,一個偶然的機會收聽到了安康897新聞頻道的一次轉播訪談,一名中央黨校的資深教授在訪談中談論他學習《梁家河》的感受。他說道:“紀實文學《梁家河》對他心靈觸動很大,習近平總書記16歲從北京來到黃土高原梁家河,度過了他7年的知青生涯,在那里他培養了人生的理想和信念,堅定了一生為民的情懷和遠大抱負的宏偉藍圖。字里行間,親歷了總書記實現人生目標的一幕幕動人的畫面,他一口氣細讀了兩篇,不僅他讀,他還帶回去讓他的孩子讀,叫他的家人讀。”聽到這里,我當時就認為《梁家河》這部紀實文學是啟迪心智的好書。當社區的張支書和蘇主任把《梁家河》紀實文學送到我手中的時候,我如獲珍寶也細讀了一篇。閱后,對我的觸動很大,如沐春風,渾身動力。前不久,我又在寧陜宣傳微信平臺上學習了市委書記郭青同志發表的一篇名為《<從梁家河>中感悟“大學問”》的文章,又再一次掀起了我堅定追尋領袖的初心,更加鑄牢了我從《梁家河》蘊含的大學問中汲取營養和力量的決心和信心。
當前,社區的各項工作都在強力推進,機遇和矛盾并存,困難和希望同在。我作為一名青年共產黨員和社區三委的干部,如何在學習《梁家河》中發揮好自己的作用,感悟有三點:
第一,堅定為民服務的思想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首要。習近平總書記離開梁家河后,他三次回延安,四次給鄉親們回信,幫助村里通電修橋,為患病的鄉親支付醫療費用。總書記說道“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奮斗的目標。”我們工作的出發點和立腳點都要以人民的利益為主,根植于人民,克服工作上厭戰畏懼心態和煩躁不安情緒,對待群眾就像對待親人一樣,親如一家,對待工作就像對待自己家里大事一樣,才能不愧于社區群眾對我們的厚望。
第二、堅定埋頭苦干的毅志是我們應盡的本分和職責。習近平總書記說道:“七年上山下鄉的艱苦生活對我鍛煉很大,后來遇到什么困難就想起那個時候,在那樣困難的條件下都可以干事,現在為啥不干,怎么就干不了,你再難都沒有難到那個程度。”聽到習近平總書記這段話,我不由得想起了在我很小的時候,雖然自己未曾吃過苦,但是眼里看到父輩們平時的勞作以及生活習常和人情世故,從根本里透出了淳樸,善良,勤勞,人人平等,不怕苦不怕累的那種精神。雖然當時還有很多人基本解決不了溫飽,但是總是笑口常開,一個樂觀的態度是人與人打交道的最基本的常識。反觀現在,社會進步了,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少了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本質,很多人做事情推三阻四,怕吃苦,怕累,愛面子,甚至懶惰,還有部分人等靠要思想相當嚴重!同時也使我聯想到了當前的扶貧工作,難不難?回答是肯定的,難!但再難都無法如總書記當年在梁家河為民謀福那樣難。回想起前一段時間縣上對扶貧問題進行的整改,反饋了155個扶貧問題,我就想到這是不是自己在給自己找麻煩,對整改沒有信心。當在我迷茫懈怠的時候,社區張支書給了我一份6月24日出版的《人民日報》指著“話說新農村”欄目刊發的一篇題目為《脫貧,就是要跟著問題“對著干”》的署名文章,叫我學習一下。看后使我感到震驚,也使我受到了教育。這篇文章介紹了四川儀隴國家級貧困縣在脫貧摘帽的問題整改中,找出了21類 2萬6千個問題,把“誰家廁所沒通電”都列入到了問題之中,最終,一件件為民實事得以辦成,貧困群眾一張張笑臉由衷綻放。最后我感覺到,我們的扶貧工作和儀隴比,不是差一點,而是差的很多,其因有三:第一、我們的扶貧工作沒有儀隴做的實,第二、我們對貧困群眾的感情沒有儀隴深,第三、我們扶貧的作風沒有儀隴硬。站在這里,再回想總書記前面的一段話,我感到自愧,從而更加堅定了我做好扶貧工作的決心,也理解了社區領導常說的一句“感情扶貧”的真正含義,更深植了“工作要實、要深、要硬”的道理。
第三、堅持公平公正的原則是當好村干部的基礎和準則。習近平總書記說:“要當好一個村領導,必須一碗水端平,群眾最講究公道二字,群眾最信服的就是公正的人。”我們每一項工作都是在面對群眾,堅持政務、村務公開透明,接受群眾的監督,是我們做好社區新時期工作,取得群眾信任支持的有效途徑。我做為社區監委會主任,要履行好監督的職責,恪守廉潔奉公,當好人民公仆,為創造五星社區奉獻自己的力量。
“樹高千尺不忘根,水流萬里總思源”,這就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真實寫照,《梁家河》,在十萬余字的講述與四十多幅照片的相互輝映下,告訴我們在浮華的生活背后,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回歸平靜,去感受梁家河精神帶給我們的感悟。通過細讀這本《梁家河》,讓我悟出了很多大道理,感受到了大擔當,這將是我們全體黨員和當代青年立志成才、光榮綻放的精神瑰寶,并且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深入學習、深刻體會。道路仍然漫長,全體黨員只有不忘初心,潛心學習,夯實實際,摒力前行,中國共產黨人一定會向歷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優異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