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琛
1969年3月,正處在“文化革命”兩派爭斗、管理混亂狀態的安康巴山機械廠,迎來一批盼望已久的退伍軍人。我是來自黑龍江高寒禁區大興安嶺鐵道兵第3師11團9連的戰士,成為令人羨慕的“老轉”隊伍的一員。進廠不久我就以舞文弄墨的特長而嶄露頭角,活躍在政治運動與文藝舞臺上,盡情揮霍著浮躁的青春時光。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改革開放之風乍起,國家迎來尊重知識、尊重科學的春天。高考制度的恢復,一下子點燃被耽誤一代人的求知欲望,我也加入到追夢大軍行列。一套十幾萬字的電大中文考試輔導資料十幾個人排隊等著用,我索性利用1982年春節假日完整地抄下來,裝訂成厚厚的幾大本自學。那年3月,我如愿考上陜西電大首屆中文專業,開始正規地學習各科課程,為實現知識改變命運積蓄能量。
就在我廢寢忘食在電大讀書時,1983年7月,安康發生一場400年一遇的特大洪災,安康老城遭受滅頂之災,秋季教材毫無著落,電大還會不會辦下去?我們心急如焚。有救災車輛把新華書店被淹書籍全部拉到造紙廠,準備打成紙漿,大家紛紛趕去,頭頂烈日,在臭泥污水中尋覓教材和各類書籍,以大書1毛、小書5分的價格買回來曬干讀用。幾天后,電大工作站貼出布告,宣布秋季正常開學,教材由兄弟市縣支援,我們欣喜若狂,奔走相告。
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企業對辦電大并不熱心。1984年11月的一天,廠黨委把我找去,介紹剛剛發生的機械動力科的工程師們冒著連日大雨和泥石流險情搶修因山體滑坡導致電力中斷、工廠停產的感人事跡。廠領導要我寫篇報道發表出去,大力宣揚這種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我誠惶誠恐地參加采訪座談,連夜寫好通訊稿,送交《安康日報》編輯部,焦急地等待著。不到十天,我的《在動力中斷的日子里——記巴山機械廠的幾位工程師》全文發表,我的命運也發生立竿見影的變化——被正式調到機動科任資料員兼文書,從此有了獨處一室的學習環境。
1986年,幸運之門再次向我敞開。就在電大畢業,分配無望時,三機部命令將安康巴山機械廠遷往河南新鄉。經安康縣政府和巴山廠協商、考察,我被分到安康縣地方志辦公室。在一年借調期間,我圓滿完成搶救史料、征稿、編撰《經濟綜述》《黨派群團》《商品經濟管理》等篇目,受到縣志辦負責人及分管縣長的肯定和器重,被正式調入縣志辦,成為一名專業史志編輯。2005年,到了該退休的年紀,局領導說,剛剛機構改革,任務重,新人多,要我留下來繼續工作。2009年初,二輪修志開始,根據局里推薦,區委區政府聘任我為《漢濱區志》主編。截至目前,我已經在史志崗位連續工作30多年,參編、主編十幾部地方史志和十幾部年鑒,總字數超過1000萬字,2017年9月,我被漢濱區組織部、老干局授予“優秀離退休干部”稱號。
2015年10月,市圖書館組建安康首個讀書會,不久我也榮幸加入并擔任副會長。在讀書會,考慮到讀書易,寫讀后感難,寫系統專業的書評更難。我就用自己的經驗學識,輔導大家寫讀后感,認真寫書評,F在已經為《長征》(王樹增)、《1983安康大水災》(和谷)、《白鹿原》(陳忠實)、《江湖邊上》(楊志勇)、《草醫肖老爺》(陳緒偉)、《花在飛翔》(李愛霞)、《撥亮精神的燭光》(葉松鋮)、《心語風影》(陳平軍)、《蜀河古鎮》(潘定安)、《漢濱區鄉鎮志》(方琛主編)等作品寫讀后感和書評20余篇,在讀者和作家之間建起溝通的紐帶,為推廣全民閱讀引路架橋。
2016年9月,安康人周末讀書會組織有十余名退伍軍人中的成功人士組成“老戰士送書香”活動,我帶著《安康縣志》《漢濱區鄉鎮志》《秋實集》等成果一同前往白河縣圖書館贈書,一路上大家親切地稱我為“老班長”,我感覺當初洋溢著人民軍隊豪情的青春又回來了。
歲月如斯,初心無悔。一個老兵的半生書緣,既有艱辛的付出,更有滿滿的收獲。天道酬勤,春華秋實,借此與書友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