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平
親愛的同學們,今天我抽空跟你們聊聊天,請你們耐著性子把它看完。
我有幸成為你們的導師,這是緣分,這個緣分需要許多前提條件,比如你們必須是研究生,你們必須是陜西師大這個專業的學生,還有聯合培養碩士生的制度,這些都是緣分的前提,有了這個前提,就構成了今天的緣。所以我們都要珍惜這個緣分,還要感謝那些構成緣分的各種前提。
你們這批研究生的導師所有的老師都是高學歷的,只有我是一個例外,我還有一個與眾不同的身份,是作家。寫作是我的職業,F在我正式成為你們的導師,我很幸運。你們的老師跟我說,你們都很優秀,讓我盡心盡力,我說我一定會的,這是一種隨意性的回答,也是一種表態。
現在我想對你們說以下幾點意思:
第一點,關于專業問題。你們既然選擇了這個專業,就需要對教育事業的忠誠,這個忠誠要體現在我們當下的學業上。中學教師這個行當是比較辛苦的,要把學生教好,自己還要評職稱,還要管理班級,操心很多。但這個職業是受人尊重的。早在東漢時期,就有了“天地君親師”的說法,師是僅次親人的人,是各家各戶在中堂上立牌位敬奉的對象。三尺講臺落地生根,教室盛開一樹繁花,萬紫千紅。講臺是我們站立的根基,凝固著智慧和思想,具有質樸而堅忍的內在品格。它永遠面向知識,面向成長,面向未來。人類幾千年的文明成果在這里傳播,講課是一件多么體面的事情。從這個意義上講,講臺就是太陽升起的地方,無數師者在這里照亮他人,托起明天的希望。它沒有風花雪月,卻富有詩情畫意。老師在臺上自由馳騁,或舒緩,或激昂,都是美妙的音樂。一個動作或一個眼神都會影響你的學生。不要以為講臺局促而狹小,在我看來,這種設置的本身就有一種寓意,你該講什么,不該講什么,是有限定的,你不能超越規定的邊界,越界了,你就講跑了。老師最好不要講不著邊際的東西。
講課遠遠不是對教材本身的熟悉,你必須把教材延伸出去,教材的外面是一片廣闊的天地,你對教材的周邊內容都有一個全面的了解,你的講課才會有深度,有力度,有廣度。
講好一門課采取什么樣的教學模式,有無數中學老師在探討,這方面的文章也不少,這需要站在講臺上去實踐,講臺下去體會。時間久了,用心久了,一定會總結出新的東西,這個新的東西就屬于你自己的,是有個性的,有獨特意義的東西。你就可能成為一個優秀老師。
其實所有模式化的教學都是刻板的,它可能適合大多數老師的教學,但并不是不可以改進,只是所有的改進,哪怕任何一點改進,都是有難度的,因為模式化的東西都有它自身的生存土壤,包括傳統的教學方法,都不能輕易否定。無數老師都在探索新的方法,可以說是“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希望你們也進入這樣一個探索隊伍,然后從中冒出頭來。
我相信你們的能力和未來所做的努力。陜西師大是名校,呂老師和蔣老師都是好老師,你們又是好學生。名譽的升值空間很大,要愛惜自己的羽毛。絕不可有辱校名,有辱師名,有辱己名。如果你們想在教師這個崗位上混下去也很容易。你們現在又有這個水平和資格去混,但是我不希望這樣。一個想混日子的老師,注定只有兩個結果,第一是誤人子弟,第二是被人唾棄。
第二點,關于閱讀問題。
文史哲的東西都要讀,不是為了考試,不是為了學歷,也不是為了職稱,就是為了很單純的讀。閱讀是一輩子的事情,是伴隨終身的。
單純的閱讀是為了豐富自我,強大自己的精神世界,擴大知識視野,讓自己更有底氣,更有尊嚴。把自己變成一個有內涵,知識儲量大,有自己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的人,這是教師人生的基石,其他職業的可以不考慮這些,但老師必須考慮,因為你的責任是教書育人。你可以在閱讀中增強你的人文情懷,學會博愛,學會悲憫。因為要面對各種各樣的學生,你的精神家園必須是富有的,有橋,有路,有陽光,還有茂盛的草木和奔跑的生靈。
怎樣把文史哲拉通?只有閱讀。比如,要讀西方文化史,要讀中國文化史,你會了解蘇格拉底時代與中國的春秋時代形成一個強烈的對比,你會發現在那樣一個時代產生了什么樣的人,什么樣的思想,人類思想是怎樣遞進的,神話是一切藝術文學藝術的源頭,希臘神話要讀,中國神話《山海經》《搜神記》也是要讀的,可以窺視由神話構筑的藝術世界是怎樣的千姿百態,這是可以激發你的想象力的。
羅素的《西方哲學史》是要讀的,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也要讀的。你會了解不同國度的哲學著作,呈現出什么樣的思想狀態。你不要關注職業哲學家們關于學術問題的爭論,沒那個精力,也沒那個必要。我們要做的就是“知道”,從知道里面獲取知識。海德格爾要讀,阿倫特要讀,尼采要讀,孔子要讀,莊子、孟子都是要讀的。這些人,都是站在人類智慧的金字塔尖上的人物,只要人類存在一天,他們的光芒就不會熄滅。如果不讀他們的書,算什么文化人?算什么中學語文老師?
邏輯學方面,黑格爾的《小邏輯》一定要讀的,我們至今所用的事物本質一類的概念還是用的黑格爾的定義。有些地方讀不懂,你就放棄。選擇其他的讀。美學著作也要讀的,因為關系到美育的問題,關系到中學生的審美能力培養的問題。一個老師,要將你的審美植入你的生活,要有生活因你而美好,校園因你而美好,學生因你而美好的審美意識。我有一個高校朋友,是美學的博士生導師,某個仲秋時節,他同時穿著兩件襯衣赴宴,兩層衣領重疊著看上去很繁瑣,沒有線條感,也不舒適。我笑話過他,我說他不懂得審美。他太“形而上”了,“形而上者謂之道”,是抽象的理論,我們生活中的許多東西都是“形而下”的,是屬于“器”的部分。
一個教書的人一定要細讀孔子?鬃颖葒鴥韧夂芏喙糯軐W家思想家都可愛。他不僅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更重要的是他是一個可愛的人?鬃拥耐馓柦“長人”,是大個子,極壯實,發怒的時候讓人害怕。可他很少發怒,多數時候是和顏悅色的。是“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的那種人。他特別愛學生,隨時帶著弟子出門,師生一起“詠而歸”的場景,畫面感極強,至今依然富有感染力。他的教學不僅僅是教室,他把學生帶出去本身就是一種社會實踐,他愛他的學生,他罵學生也毫不留情,他對好學生也是該夸就夸。他可以當政府官員,可以當老師,可以當法官,甚至還有野心去治理一個國家。他雄心勃勃,身上充滿了自信和思想能量。而他跟學生之間的那份情誼,是千古美談,他對學生的挖苦、嘲諷、評判都建立在愛護學生的基礎上。他被稱為萬世師表,是有道理的,絕不是漢儒們沒事找事。
孔子死后,為什么那么多學生為他守孝三年?就是因為他有巨大的吸引力,肉體走了,思想的光芒卻在持續放射,照得很遠,照亮了神州大地。照得很久,照亮了兩千多年的中華文明。他是學生和民眾的偶像,甚至是官員的偶像。墳墓是用來埋葬死人的,向來是人們畏懼的地方,孔子死了之后,那么多人遷居在他的墳墓周圍生活(這一帶謂之孔里),也是因為他的魅力,他的可親、可敬、可愛、可頌。他死后的魅力變得更大,更強,更深遠。
孔子怎么讀?讀史記里面的《孔子世家》和《仲尼弟子列傳》,再讀《孔子家語》,有條件的可以讀一讀錢穆先生的《孔子》。這是一本“大家小書”,我不認為他寫得多么好,但學術價值還是很高的。
第三,我講一講畢業論文的問題。
畢業論文是碩士生畢業之前的必經之路,是繞不開的,只有面對,我們就必須認真對待,我特別希望我們的論文,不要為寫論文而論文。我們要的是,真正把論文寫在課堂里,寫在對學生的培養身上,那么這個論文就必須在教學實踐中完成,論文是對教學實踐的指導,又是教學實踐的總結,這樣的論文才是最有價值的。要特別強調,不要過分的學術腔,要接地氣。論文的主要思想90%要出自學生自身。堅決杜絕抄襲或者變相的抄襲,要通過論文表現出自己的真才實學和獨立思考。
好了,就說這么多,說錯了,你們包容我,原諒我。說得對的,你們姑妄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