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邦基
這兩條街道是以“古樓什字”界定的東、西,也就自然將向東的稱東街;向西的稱西街。但過去的東街,本不是今天這樣將舊城與東關連為一體而形成街。它向東行至今天的篦子巷南出口時,有舊城的東城墻擋住去路而不可通向東關,故而這段街道昔日是屬于古樓街的街區范圍的,因此,原本也就沒有街名可言。但別看它街雖無名稱,在安康城卻又名氣不小。
自古樓什字東行,除入口兩旁有三、五戶人家外,街北一側東至舊城墻;西至今古樓小學;南至本街道;北至今寺道道兒,內中計有“府城隍廟”、“老君廟”、“火神廟”、“娘娘殿”、“八仙蓭”、“眼光殿”、“土地廟”等七座道家的廟宇,故民間俗稱此處為“一里七個廟”。民國三十年(1941),安康建立以姚寄塵為首任校長的“安康縣中”即在這些廟宇中。后又在該“縣中”設立了一屆兩個班的“師范”,也稱“簡易師范”。抗戰時期又有“國立四中”遷入(一年后遷至四川閬中)。同時,舊安康縣還在這些廟宇中設立有訓練小學教員及保甲鄉長的機構叫“縣訓所”。1953年“縣中”遷走后至今,此處又相繼成為古樓小學、縣幼兒園以及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初停辦的縣第十一中學的校(園)址。
西街本叫“崇道街”。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前,舊城的文廟、儒學皆在此街而得名。崇,尊敬、推重!抖Y·王制》:“上賢以崇德,簡不肖以絀惡。”道,思想、道德!抖Y·曲禮上》:“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漢鄭玄注曰:“道者通物之名,德者得理之稱。”崇道,即崇尚道德教化或曰崇儒重道!杜d安州志·城池志》:“崇道街,在安康街西。”《學校志》:“文廟,在州治之南崇道街”;“儒學,在文廟西”。均始建于元代,先后遭遇明永樂、成化、萬歷等年間三次漢水圮城,歷朝各代數次重新建修,至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在該文廟奉御制“萬世師表”匾額后,三十二年(1693)又一次遭遇大水,致昔文廟、儒學基地“東西北三面尚為居廛,永不可復矣。”迨宣統二年(1910),清最后一任知縣林旸光,尊部令創辦乙種蠶業學堂時,在此舊址設立桑園;民國二十年(1931),但舜之蒞任縣教育局長,曾將其屆內的安康教育局設于此間;二十五年(1936),又有地方士紳顧元伯追討省府撥付建安康中學“樹人樓”、“博化室”余資,于此舊址一隅主持修建“興安圖書館”,即名曰“文安樓”的藏書樓,并在東、西兩門楣各以“文庫”、“書城”親題其額。
舊時居住西街的多為回民。在“桑園”南大門的斜對面有一巷子叫水井巷,巷內有一“清真中寺”,俗亦稱“小寺”。1954年,撤安康城區范圍的市改為城關區政府時,設此街為“古樓回族自治街”,1961年改稱“古樓西街”,“文革”中曾改為“團結街”。本地“回商”多以經營茶葉、牛羊皮、藥材、生漆等山貨土特產為業。時至今日,在識茶這個領域,當春茶上市,人們開始嘗鮮的時候,捏上一撮放在手心,搭眼瞧上一瞧,再用鼻子聞上一聞,便能說出此茶的產地,采摘的時間,口勁的大小以及是陰坡還是陽坡所生。故在茶葉的飲用、鑒別和經營這個行當,當今許多茶學家未必有回民兄弟的這些真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