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著蓑衣,戴著斗笠,拾些木棍搭起火堆,把剛剛釣上來的活魚在河邊的石頭上刮鱗、切片,用竹筒在小溪里舀一筒清水,在鍋里放入剛摘的小蔥、辣椒……當熱油潑過魚片發出“呲啦”一聲響,楊守意的手機“抖音”平臺粉絲數量也隨之噌噌上漲。此時,楊守意心里樂開了花。他知道,這波操作“穩”了,這條路子對了,家鄉的農產品能賣個好價錢了。
早些年,誰也想不到,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可以憑借自己生活環境的獨特性,以及自己的表演才能,借助網絡直播,把家鄉的農產品賣往全國各地,從而獲得不錯的收入。
32歲的楊守意就是這樣一個農民。他有兩個身份,現實生活中他是嵐皋縣民主鎮明珠社區的一個農民,每日做農活,收購農產品,再通過網絡賣出去;網絡世界里,他和自己的兩個同鄉拍拍小視頻,做做直播,成為擁有199.8萬粉絲的網紅達人。與其他網紅主播曬才藝曬美貌不同,楊守意靠著直播,給大家展示山林的秀美、農作物的播種與收獲、家鄉菜的原始做法,不但帶“火”了家鄉的特產,也領著鄉親們一起增收致富。
搭上了互聯網的快車,楊守意開了一家網絡科技公司,專賣家鄉的特色農產品。他的公司發貨點位于鎮上菜市場的一個門店里。11月12日一大早,記者趕到民主鎮時,正遇上當地村民趕集過會。“今天要發50多單貨,魔芋、臘肉、土雞蛋都有。”精干的楊守意一邊忙著打包土雞蛋一邊說,“現在算是入了門道,今年當季,光野生獼猴桃就賣了1.5萬公斤!”
楊守意告訴記者,以前他開過飯店和酒吧,也做過自媒體。為了學習如何依靠電商把家鄉的農產品賣出去,他連續半個月騎著摩托車去縣上學習電商技術,風雨無阻。“靠朋友圈賣農產品局限性很大,必須想辦法擴展新渠道。”楊守意說,偶然一次,他在“抖音”上看到一個在戶外做美食的小視頻,一下子來了主意:“通過做美食來吸引粉絲,帶動農產品銷售,這類視頻我能拍得更好。”他找來兩個志同道合的小伙子,走上了“導演兼演員兼后期制作”的路子。
要把“抖音”視頻拍好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但剪輯要自學,內容也得有創意。粉絲們看到的15秒至1分鐘不等的視頻,楊守意往往要花費6個小時甚至更長時間。“如果食材用到蓮藕,我們就先下泥塘拍攝挖蓮藕,這樣又真實又原生態。”楊守意說,一次,為了在山里挖一根野山藥,他和伙伴們足足挖了5個小時。有時遇到下大雨,山里沒有躲雨的地方,他們經常被淋得全身濕透。“還有一次,我們實在被淋得受不了,看到旁邊有蓋著豬糞的塑料布,顧不得多想,揭起來就頂在頭上。”楊守意笑著說,雖然辛苦,但一看到“漲粉”,楊守意恨不得半夜出去繼續拍。
“抖”不停的楊守意“紅”了。從一開始接觸“抖音”到擁有100萬粉絲,楊守意用了兩個月。“抖音”平臺給他開通了直通車,看他的視頻,可以直接點擊鏈接下單購物。“‘雙十一’,我10天‘漲粉’20多萬,現在快200萬粉絲了。這一個月,銷售額增加了六七萬元。”對這個來之不易的成績,楊守意很滿意。
“有流量,有粉絲,就有錢賺。”臨走時,楊守意頗有感觸地跟記者說,“小視頻讓消費者的購買意向更強烈,要讓好東西賣上好價錢,僅靠圖片、文字是不夠的。農民也要與時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