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 星
寧陜江口鎮,有一片紅色的土地。
1946年6月底,中原人民解放軍成功突圍后,王震所率的三五九旅,橫跨豫西大地,一面應對國民黨部隊的圍追堵截,一面浴血奮戰攻克一座座城池。在他們前有重兵把守,后有追兵騷擾,缺食少衣,彈藥不足,重重困難的情況下,國民黨未能阻擋住英勇解放軍的步伐,最終甩掉了尾追的國民黨部隊,順利抵達陜西,直插國民黨所統治的腹地,逼近西安。
幾經會議研究醞釀,時任三五九旅干部旅旅長的張文津同志被確定為去西安談判的代表。1946年8月10日,天剛蒙蒙亮,王震緊緊與之握手告別,叮囑每一位同志途中注意事項。張文津一行三人,迎著將要跳出云層的朝陽,鄭重地向送行的人員行了軍禮,在一名老鄉的帶領下,踏上了談判的征程。隨行人員中,一個是小自己7歲的吳祖貽,一個是還不到20歲的毛楚雄。張文津看著這兩位雖然年輕但久經沙場的同志,信心倍增。
吳祖貽時任干部旅政治部主任,原鄂豫邊區黨委常委兼民運部部長,本次談判作為張文津的議員,化名為吳毅。吳祖貽一副文質彬彬的樣子,充滿了才氣和朝氣,他在河南大學借讀時,用流暢的文筆先后撰寫了《團結全省青年為保衛河南而戰》《向國際反侵略友人學習》《擴大河防戰地服務》《擴大紀念五一》等一些列文章發表于開封《風雨》周刊上,當時頗有影響。
毛楚雄是毛澤東的侄兒,毛澤潭的兒子,此次談判作為張文津的警衛員,化名為李信生。毛楚雄自幼挑起生活的重擔,放牛、砍柴、種地….練就了一副強壯的身板,一雙機警的眼睛中透著幾分伶俐。
張文津連同向導四人,攜帶著軍調部第九小組的符號、旗幟、證件,身著軍裝,行走在去往西安的路上。他們從鎮安縣的楊泗廟出發,沿途森林茂密,山路崎嶇,人煙稀少,高大的樹木將那些羊腸小道遮蔽的若隱若現,為了減少不必要的麻煩,他們翻山越嶺,選擇了小路前行。餓了,就吃隨身攜帶的干糧,渴了,就在山中找一汪清泉解渴。一路上,露水打濕了衣襟,荊棘劃破了手臂,全然不顧,他們談的更多的卻是任務,說的最多的也是那些年革命的事情。
他們四人,穿越了鎮安月河,翻越寧陜黃金美溝,徒步于沙坪,抵達江口鎮時,已是下午時分。這里是秦嶺深處通往西安的必經之路,來往商賈眾多,人群集中,想要通過必須經過哨卡。
張文津一行四人,遠遠地走來,哨卡上的哨兵也早就注意了他們。張文津出示了證件和介紹信,說明了幾人是應胡宗南的邀請前往西安談判的,哨兵絲毫不敢懈怠,立馬電話報告給鎮里的團部。約莫十幾分鐘時間,胡宗南部六十一師一八一團團長岑應運帶著一個排,整齊劃一地跑了過來,拉開陣勢,在魁星樓列隊鼓掌歡迎,嘴里振振有詞的喊道:“歡迎中原解放軍談判代表。”簡短的歡迎儀式結束后,岑應運團長一面以打尖歇息為由將張文津一行四人扣押,一面向西安總部胡宗南電告。
胡宗南出爾反爾,指示一八一團團長岑應運將張文津一行四人“就地秘密處決”。岑應運領旨后,立即命令四連連長李清潤,鄉長石星一、鄉隊附、防空哨長唐進玉幾人,將張文津一行四人秘密捆綁押至江口鎮東偏僻的城隍廟背后,指使當地村民挖坑,連給四人說話的機會都未留,推入坑中,將他們慘無人道的活埋在了江口中學后山石坎下的水渠旁。他們帶著中國人民解放軍對國民黨和談的誠意,帶著早日解放勞苦大眾的理想信念,帶著對明天美好的向往,就這樣秘密的慘死在了背信棄義的國民黨屠刀之下。
由于是秘密處決,和談代表失蹤這段歷史,鮮為人知,整整塵封了38年,三位烈士直到1984年12月,在中央和湖北省委、商洛地委和寧陜縣委的共同努力,多方查證走訪,這樁歷史懸案最終才得以昭雪天下。
如今,寧陜縣江口鎮成了秦嶺深處遠近聞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年的清明、七一、八一、十一,都會有來自全國各地,四面八方的人們,沿著臺階登上建造在江口周家坪吊樓堡上的烈士陵園,仰望這座18米高的“張文津、吳祖貽、毛楚雄烈士紀念碑”,緬懷革命先烈。( 注:文中事件時間節點均來源于1992年出版的《寧陜縣志》(人物志中第一章人物傳張文津、吳祖貽、毛楚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