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世剛
每回到老家流水古鎮,瞭望浩瀚瀛湖,恍如湖底昨日的流水店就在眼前,揮不去的是相思,抹不掉的是記憶,往事如煙,父輩們在這里辛苦勞作、生生不息,也有我們在父輩庇護下的美好童年。
漢江自西向東川流不息,漢江孕育了漢文化,漢江養育了她的子民。流水店歷史悠久,據《縣志》記載古店東南陳家壩,早在秦漢時期,就有先民在這里繁衍生息,后因漢江洪水經常泛濫,才逐漸廢止。明清之際,由于漢江航運的發展,古鎮成了入川下漢口的重要碼頭,又加之本地盛產漆、麻、耳、棓、生絲、茶葉等農產品,古店又成了重要農產品集散地,一時間商賈云集,許多人逐漸喜歡上這山這水,樂不思蜀,在這里定居下來,人多了,古店便成了規模,人們就以街中心的幾棵柳樹命名為“柳樹店”。后來,也許人們更鐘情于這里的青山綠水,于是在口口相傳出現了錯訛,便把這里叫作流水店。自新中國成立起到80年代初,這里便是安康縣流水區區公所所在地,從安康縣城沿漢江溯流而上,到流水店100余公里,坐船需要一天時間。
流水店依山傍水,宛如一巨人呈兩腿分開坐臥在漢江北岸,后山是寨子梁,猶如巨人的身軀。站在寨子梁俯瞰流水店,眼前是奔騰的漢江,右腿向前延伸,她的右面是流水河,腳尖伸向流水河與漢江交匯口,從河口往北走,房屋對面而建,中間算是街道,街道寬約四到五米。依次排來,先看看所在單位,這里有食品門市部,后面是食品加工廠、屠宰場、醬貨廠,迎街面有國營旅社,能容納60人住宿,旅社后面是供銷社鏵廠。臨街面緊挨著是運輸社、搬運社。再就是區公所,這里面積不大,能容納30人辦公,下轄9個公社(香山、大河、長安、正義、臨江、月池、新垻、河心、流水),區公所后面是發電廠。街道同時有國營食堂、銀行、理發店、集體商店、農資門市部、集體縫紉社,以此為節點人們習慣叫上河街也叫上碼頭。繼續向北走有糧站、供銷社食品門市部、供銷社農產品收購門市部、供銷社日用品門市部、稅務所、后來有了工商所、木器社、鐵業社、醫院、郵電局、油房、獸醫站為節點人們習慣叫中街,也是正街,這里最繁華,集市就在這里,也是趕場的地方。從獸醫站往東也就是左腿向腳尖方向為單面街,后靠寨子梁,房屋建筑多為靠山墻,面前便是洶涌波濤的漢江,腳尖處是易家河與漢江交匯口,腳背是流水公社辦公所在地,門前有一棵皂角樹,為千年古樹,樹下有300平方米垻地,皂樹的遮陽面達200平方米,樹根伸向漢江,樹旁就是渡口,無論是趕集的、上學的、南來的北往的,只要往返漢江都要在樹下歇腳等渡船,人們習慣稱之為下店子也叫下碼頭。
流水公社靠后便是流水小學所在地,能容納600小學生上學,從街道到學校有一公里,一條崎嶇的小路承載著幾代人的夢想。
流水中學則在流水河口過河向西500米處,這里是安康縣一九五八年建立的縣級第五中學,昔日流水區、嵐河區、石轉區的高中生都在這里住宿就讀,成為年輕人走出大山的希望搖籃。
流水店的獨到之處是居民與各單位交叉居住,房屋建筑風格古樸典雅,以木質結構為主,在臨漢江面和流水河面多為吊腳樓,圓木支撐在懸崖上,幾百年不腐,門面都是木板拼起。流水店的街道不長,從下碼頭到上碼頭就一千米距離。從解放到80年代初,流水店有住戶150余戶,常住人口也就千余人,他們是居民戶口,吃商品糧,他們的生活來源主要靠家里有人在這些單位、部門上班還有在下面公社工作所得養家糊口,沒有就業的街道居委會組織多種形式的經濟合作體,把勞動力組織起來辦起理發、縫紉、搬運、補鍋、修鎖、照相、刻章,開油房、掛面房、榨油房、罐罐窯、磚窖、石灰窯、紙廠、船廠等,人們生活必需品除計劃經濟憑票供應的糧油、食鹽、煤油、布料外,基本上是自產自銷,自給自足。
各盡所能,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的主要分配形式,在計劃經濟的年代,在流水店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碼頭,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麻雀雖小、五臟齊全”,會滿足人們的日常衣食住行。他們會自覺地把勞動所得記入集體賬戶,按日記分,按月分酬,按年分紅。誕生了裁縫師、剃頭匠、鐵匠、鏵匠、木匠、篾匠、石匠、瓦匠、漆匠、油匠、彈棉花的叫彈花匠、打草鞋的叫鞋匠、閹割豬的叫敲豬匠、屠夫叫殺豬匠,在那個年代也把教師習慣稱為“教書匠”。到鄉下擔擔售貨的叫貨郎,各種職業應有盡有。每一個行業的人們都傳承著古老而精湛的工匠手藝,造就了流水店人堅強不屈、吃苦耐勞的人格魅力,其中最為顯著的是運輸社船工,他們占流水店戶數的五分之一,船工們把漆、麻、耳、棓、生絲、茶葉等農產品、小道河的石炭運到湖北漢口,賣的錢再買回生活必需品或者度荒的糧食,一走就是三個月,有時會是半年,冬春季漢江干涸,河道不暢,特別是從漢口返回流水店或者到紫陽縣、石泉縣,要用纖繩一步一步肩扛背拉前行,過灘時更需兩手著地爬行,艱難挪步,一雙草鞋走天下,遇有懸崖攀爬前行,在江面與懸崖約二十米處,有一條纖夫小道呈現世人面前,尤為壯觀,有小道上的樹根經過無數次的攀撫,變得溜光溜光,更有那高亢激昂的船工號子催人淚下。特別是洪水來臨,稍有不慎便命喪滾滾漢江。船工們無論是面對三伏的炎炎烈日、洪水猛獸、還是三九凜冽刺骨的江水,他們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勞作著、耕耘著,黝黑黝黑的臉上寫滿了人生的滄桑。這一輩人,受盡磨難,積勞成疾,過早離親人而去。他們活時希望有一天后代人不再受這樣的罪,而這一天已經實現,西北最大人工湖的建成,出現了高峽出平湖的壯觀,往日的流水店已長眠湖底,成為過去,一個生機盎然的流水古鎮展現在世人面前,有了旅游船、貨船,巨龍聲聲從這里穿過,高速公路直通流水古鎮。
遷建后的流水古鎮被評為中國最美十大小鎮之一,觀古鎮、暢游瀛湖、品瀛湖魚、住民宿,讓游客流連忘返,旅游已成為流水古鎮的支柱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