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偶
簡單的生活,完全沒必要弄得那么讓人心生畏懼。
茶是什么?一種經過浸泡,能夠提神醒腦,消積化食的植物飲品,這點不容置疑。經過漫長的時光渲染,茶被人們賦予了更多品質、德行等等外在光環,無須辯解,向往美好,追求幸福,是人的天性,也是社會發展的動力。
據考證,茶圣陸羽自幼長于寺院中,許多名茶最初也是由僧人焙制,“茶禪一味”,喝茶也是僧人修行的一項日常生活。趙州和尚的“吃茶去!”,追根溯源,這句話最初的意思是誰能無心地領受一杯茶,他的禪就算參成了。什么時候發生了轉變?瑩山和尚的“逢茶吃茶,逢飯吃飯”,平常心是道,但它不光是靠渴時飲茶,饑時吃飯得來的,如無了悟,就無法達到身心統一,無心無我的境涯。再到后來的禪宗公案“茶碗行道”,按照一定程序的觀摩、練習、體會,才是修行的最好方式。說得有點繞,云山霧罩,莫名其妙?不妨稍加琢磨一下,這和茶的發展是不是有些相似?無心、有心、程序,殊途同歸,這好像也是物質到精神的必經之路。
茶從日常走向禮儀,有人為的因素,也有環境的制約。好茶出深山,很多東西在原產地或許很普通,但經過人工、包裝、運輸費用等等成本因素的疊加,抬高了最終的售價。謠傳舊時候一條加蓋茶區官印的麻袋,經過茶馬古道輾轉流通到西域,變成一種搶手的時尚奢侈品,笑話歸笑話,但也間接印證了茶的傳播力和影響力。自然的不可控力,其實在最終價格的比例中相比于人為因素要小得多,宣傳、炒作等等層出不窮的營銷手段,造成了茶從粗放到精細地持續發展,這也是日常消費品發展的趨勢,各有受眾,用不著糾結,時尚永遠行走在日常、禮儀的往返之路上,茶能自由穿行在社會的各個階層,說明它有著自己無限廣泛的適應性和適用性。
茶從高往低的流動方式,也符合人們對高雅、端莊,脫離了一般情趣的理解和向往。但不能說茶道就只存在于排場的儀式上,山間地頭的一缸釅茶里樸實自然的平常心,難道不是茶道的另一種表現方式?或許帶有更多的生活氣息。茶在不同的場合,有著不同的儀式,客人上門,燒水沏茶,本身就是一種日常社交和家庭生活中普遍的往來禮儀,看似隨意,其中也暗含一定的規矩,比如:先客人,后主人;先主要賓客,后次要賓客;先長輩,后晚輩;先女士,后男士等等,茶已經融入日常,潛移默化地影響并改變著我們的生活。
常有人說“茶如人生”,話是沒錯,但是調子起得有點高,每片葉子都不相同,人生更不是他人的經驗和總結,禪語機鋒,畢竟不是自己開悟踐行之后得來的智慧。茶無雅俗,道無常存,人在草木間,才能感受到四季的冷暖涼熱。茶從來都不是論道的工具,過多的修飾,掩蓋了事物的本質,懂不懂茶沒有什么關系,“須知茶道之本,不過是燒水點茶”,偷得浮生半日閑,才是真實的生活態度,一個人總得需要從繁雜的工作中脫出身來,享受放空自己的片刻寧靜,多么奢侈的一種感覺,只可意會,不足為外人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