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長吟
農歷四月下旬,是陜南農村插秧的季節。農家人要全體出動,赤膊裸腿,在水田中栽下秧苗,也播種下新一年的希望。
唐朝的布袋和尚,是個有趣的人,他寫了一首詩叫《插秧偈》: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心地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這詩準確地描繪出插秧的狀態,又蘊含哲理,內涵豐富,讓人過目不忘。
我小時候在農村也插過秧,知道這勞作的要點,就是動作要快,秧苗栽穩,還要前后、左右瞄準成行,整齊美觀。在大地上織錦繡,需要一些技巧和功夫呢。
癸卯年“芒種”后三日,我應邀回鄉參加一年一度的插秧節;顒拥默F場設在一個四周山巒環抱的小村旁,那農家的墻上,繪涂著逼真的勞動場面壁畫,與周圍的環境風景融為一體。盆地中心有一大片連埂水田,舞臺就搭在田野之上。
這次,我不是下田的插秧者,而是上臺的嘉賓。
主持人宣布開幕之后,臺上站立的一排嘉賓要做三個動作。
第一個動作叫掛紅。一隊黃牛被農人趕過來了,它們踢嗵踢通濺起水花,活潑可愛。嘉賓呢,要手持紅緞帶,往牛頭上套。牛是勞動的功臣,它們拖著犁耙,在田間反復耕作,才把土塊粉碎,梳成泥水平面,便于著秧。給牛掛紅,是尊重功臣,但牛們不懂事,看見紅色,就亂跳亂沖,很不聽話。所以,要把紅緞帶掛在它們的犄角上,不是個容易的事兒。我身笨手慢,當然沒掛上,只好交給牛的主人,讓他代勞了。
第二個動作叫授鋤。一隊農人身著勞動的服裝,虎騰騰走上前來,挺立在臺前。嘉賓呢,要將綁著紅緞帶的鋤頭授予他們。這是對勞動人民的尊重和敬愛,當然這個動作比較簡單,沒有懸念,大家都順利地完成了。
第三個動作叫拋秧。嘉賓每人手持一把秧苗,要使勁兒往水田里拋去。此事有一定的難度,因為舞臺到水田有一段距離,你首先要有準頭,最好拋成直線,別左右傾斜,秧把兒就可以遠遠入田。其次要力氣大勁兒足,才能將秧把兒拋到水田中央而不至于落在岸上。我倒是使出了全身力氣,還跳了一下,但秧把兒不聽話也不配合,歪歪扭扭地在空中行進,然后短短地落到水田邊上,算勉強及格吧。
恒口示范區的仁康主任,將秧苗拋得最遠,獲得了眾人的熱烈掌聲。雖然成績不佳,但我異常興奮。這幾個環節設計得太好了,把插秧時節的勞動過程,濃縮提煉成簡單的動作,搬上舞臺來,讓人覺得既有儀式感又有參與性。
拋完秧苗,就開始實地插秧競賽了。只見一隊男男女女,手持秧苗,精神抖擻地站在田頭,一聲令下,爭先恐后。他們左手持秧,用指頭分開苗株兒,右手再快速插入田泥中。有的人腰勁兒不好,插幾把就得抬起頭來直腰休息一下;有的人馬虎求快,秧苗沒栽穩就在水面上漂移起來了;有的人忽左忽右,彎彎曲曲不對稱成行……最利索的是一位中年婦女,她一直低頭勞作,秧苗入泥又快又穩,手下的四行綠色直向遠方,望上去,是一幅頗有詩意和美感的畫畫。當然,她第一個到頂上岸,獲得了冠軍,披紅掛彩領紅包。
勞動是辛苦的,又是快樂的;鄉村里寂遠的,又是廣闊的;生活是單調的,又是熱鬧的;豐收是等待的,又是充滿喜悅的。
身臨其境,感受良多。我頓時又回到了如歌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