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巖
這幾天,突然變得有些炎熱,行走在路上,感覺少了一些涼風,撲面而來的是一層又一層熱浪。我知道一年中第11個農歷節氣,小暑到來了。
小暑讓人步入小熱,當然還不是大熱天。兒時家在農村的我,想起家鄉人愛說的俗語:“小暑節到身,一日熱三分”;還想起鄉賢寫的詩句:“荷塘蓮花滿園開,蟬從初伏噪聲來。柳枝翠條隨風曳,凌霄繞樹花放彩。”我知道這是由寫景而抒發一種心境。家鄉小暑時節,蓮花開得茂盛,初伏的蟬鳴噪聲大;河邊柳樹蒼翠,柳條柔長隨風擺動,凌霄花藤蔓纏繞在樹枝上,一簇簇橘紅色喇叭花,綴于枝頭而迎風飄舞,美艷而逗人喜愛。夏花在節氣中綻放,節氣在夏花中徜徉;小暑的熱燥,被綠蔭和花色美景所忽略,讓人心態平靜安好。
記得這個時節,父親就愛講小暑的來歷,至今我還記憶尤深。他說我國的古書,將小暑分為三候:“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壁,三候鷹始鷙。”小暑每“候”為五天,一候到,風吹皆是熱浪襲來,溽濕蒸騰,屋里悶熱,屋外也難找到涼快的地方。二候到,持續炎熱,田地里的蟋蟀,就開始逃竄在屋房墻角下,或泥坎石縫里躲藏起來。到三候,熱得老鷹都難在地面棲落,而在高空盤旋活動,因為高空比地面清涼。父親的這些話,是生活所見,節氣現象,在鄉村也眼見到了真實答案。
小暑氣溫逐漸升高,是帶來雷雨最多的時節。家鄉農諺說:“季夏伏小暑,悶熱蒸雷雨。”由于雷雨量大次數多,時有洪澇災難發生。家鄉人長期面對這種情況,久而久之積累出農事常規:“高坎深溝防洪澇,保地保土又保苗。”這種措施辦法,在鄉村還真的管些用。我記得上坎屋的譚大叔,他上過高小,寫過一首打油詩,名曰《小暑時節》:“三場暴雨一彩霞,十畝荷葉五畝花。竹床搭在院壩睡,涼風驅蚊香滿家。”這詩意很有情趣。家鄉人常說,“白雨(雷陣雨)有三場,一場接一場。”白雨過后,云彩放霞,天空明朗;蓮藕田塘,滿是搖曳水珠的碧綠荷葉,有一半是盛開的荷花。不等夜幕降臨,家鄉人搬出竹床,搭在院壩中安睡;嗖嗖涼風驅走蚊蟲,帶來荷花清香,彌漫在戶戶院落中。
家鄉這個季節,雨水豐沛,光照充足,莊稼作物生長得齊壯壯、綠昂昂的。這就是家鄉人常說的:“有錢難買五月旱,六月連陰(多雨)吃飽飯。”意思是說五月要少雨多晴,因為農事要搶收搶種還要搶時令;六月小暑時節,天氣炎熱水分蒸發大,莊稼成長需要保水潤墑,若是雨水增多,糧食才會豐收在望。所以家鄉人,期盼小暑時節多雨,既能緩解暑熱帶來涼爽,還能期盼秋季有個好收成。
家鄉人在此時節,不管地里多么熱浪襲人,也要頂著酷暑高溫,勞作在田間管理中。此時田里稻苗已拔節,需要薅秧追肥;地里早苞谷進入孕穗期,需要除草培土;紅苕藤蔓鋪天蓋地,需要翻藤壘蔸。加之盛夏高溫,蚜蟲、瓢蟲等多種蟲害盛發,防治病蟲害也至關重要。不動聲色的家鄉人,就這樣汗流浹背地干活,愛把搭肩的毛巾拿下來擦擦汗,偶爾摘下頭上的草帽扇扇風,可嘴里卻咕囔著:“六月不熱,五谷不結”。身上揮汗如雨,心里依舊安然自得。
家鄉人有句俗話:“熱在三伏,心火易出”。小暑處于初伏前后,正是人們心煩意亂顯露時。然而家鄉人進暑入伏,有傳統的養生秘籍,來適應這個季節。家鄉草醫譚五叔,愛給我們講民間醫道:說這個季節陽氣極盛,陰氣滋養不足,人就要多喝綠茶,來消暑敗心火,滋陰潤燥,讓人平衡下去。所以,家鄉人夏天喝綠茶,輔以菊花二花(金銀花),成為消夏情調;還有喝蓮子羹、冬瓜湯、綠豆粥等食補的習慣。小暑的家鄉人,就這樣在飲食上起居上,盡情配合著自然的節奏。
古代農諺說:“小暑大暑,上蒸下煮。”雖然一年熱的季節來到了,但是如今解暑降溫的設施,卻是應有盡有了。比如我的家鄉,同樣有了電風扇、電空調、電冰箱,喝上冷飲了。然而,家鄉人卻不依賴它,傳統的心態沒變,吃苦耐勞精神仍在,熱燥不避不躲。莊稼地里的活,照樣去干;外出務工的錢,依然去掙。他們照樣飲幾杯綠茶,喝幾碗綠豆湯,心態坦然散淡,心神從容舒暢,便是心靜自然涼吧!
小暑季節,借鑒家鄉農耕文明智慧,讓自己心安神定,降燥去暑。在城里同家鄉人一樣,過一個挺好的夏天。